大连轨道交通的历史,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的发展阶段
发布时间:2025-09-12 04:26:29
Ⅰ 纸票已经退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舞台,车站还会不会再出现纸票呢
纸票再也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
纸质车票的的诞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产物,这在内中国逐渐容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纸质车票承载起了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具体产物。他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他同时见证了中国科技领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纸质发纸质票从原来最初的打印票到后来的防伪票,再接着是你可以蕴含信息数据的,这支票再到将来出现的数字化车票,从这一刻起数字化车票的诞生,从那一刻起,纸质车票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将从此离开历史进入我们的收藏家。
如果说纸质车票还会进入人们的视野的话,可能会有怀旧的人或者是国家,出于对文化纪念的需要,可能会建那么一条两条,现还是要用纸质车票。他已经没有最实在的价值了,他只是一种文化符号而已。
Ⅱ 厦门地铁的发展历史
厦门人的轨道交通梦起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仅考虑了地面电汽车公交。
2010年,厦门市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成立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2010年12月24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1年03月11日,厦门市市轨道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011年03月16日至31日,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
2011年05月14日至15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城市轨道交通。
2011年05月3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正式上报国家环保部。
2011年08月15日至16日,国家环保部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
2011年09月22日至23日,国家住建部委托省住建厅组织专家来厦开展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行业评审。
2011年09月28日,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国家环保部批准。
2011年11月21日,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12年05月1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获国家批准。
2012年06月06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2年07月19日至21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2年11月17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用地预审获国家国土部批复。
2013年06月0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国家环保部批复。
2013年08月2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
2013年09月06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通过。
2013年09月27日,我市召开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动员大会。
2013年11月1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01月31日,我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28日,我市轨道交通3号线控制性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28日,我市轨道交通4号线控制性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Ⅲ 广州地铁的发展历史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28日,是广州市政府全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员工8600多名。公司担负着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重责,同时经营以地铁相关资源开发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公司成立以来,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恪守诚信、服务顾客、尊重员工、管理科学、品质效益、学习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地铁建设、运营管理和多种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公司先后获得“广东省先进集体”、“广州市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优秀企业文化单位”、“广东省诚信示范单位”、“广东省最受尊重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
广州地铁已建成开通四条线路,总里程116公里,运营日均客运量超100万人次。在建线路包括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二/八号线延长线、三号线北延段,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佛线等。
伴随着地铁线网的延伸,公司一直探索着企业发展壮大之路。尤其是在1999年地铁一号线正式通车后,公司审时度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企业改革,大胆进行理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司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公司坚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一体化"经营模式,能高效地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了强有力的多条线建设组织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集成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建设工期,降低了工程投资,成为国内地铁建设的典范之一。
公司致力于提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自主创新能力,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开展科技创新。广州地铁二号线是中国第一个轨道交通国产化项目。技术上实现国内五个第一,即第一个应用地铁站台屏蔽门系统、第一个全非接触式IC卡的自动售检票系统;第一个地铁集中供冷系统、第一个架空刚性悬挂接触网技术、第一个使用国产化A型车辆。地铁二号线工程获得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列为2004年度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荣获“2003(首届)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200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首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等称号。广州地铁三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120公里时速快线系统,首次应用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和集成防灾报警等八大系统的主控设备;广州地铁四号线在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大运量的直线电机运载系统,并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大运量直线电机车辆研制与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公司以"安全、快捷、准点、舒适"为目标,精心组织运营,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乘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服务。广州地铁的行车安全、快捷舒适、干净卫生和文明服务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国家、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一些国际友人、海外华侨,对广州地铁的快捷、舒适、干净、文明给予了高度评价。广州地铁已成为展示广州市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广州地铁总公司秉承诚信经营理念,倡导讲诚信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建造和经营地铁;开发资源、创效赢利;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优质的服务,进而贡献社会。”的企业使命,正稳步朝着“创建优秀现代企业、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的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迈进。
Ⅳ 谁有西安交通历史(主要是公交车)的发展历程的详细资料 以及西安地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西安地铁;
199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首次正式提出兴建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73.17公里。
这项规划于1999年得到国务院批复。2004年2月,
在重新编制的《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市政府将轨道交通线网的远期规划,
增加到6条线路,总长251.8公里。西安地铁二号线于2006年9月开工,
2011年9月16日通车试运营,标志着西安正式跨入地铁时代,线路全长26.4千米,
设车站20座。西安地铁一号线于2008年10月开工,线路全长23.9千米,设车站17座,
计划将于2013年9月建成通车。2011年5月11日,西安地铁三号线试验段正式开工,
线路设计总长39.15公里,预计2015年年底将通车试运营。
2011年西安地铁全年共完成投资44.5亿元,其中地铁一号线17.12亿元,
地铁二号线21.39亿元,地铁三号线5.1亿元。地铁一、二、三号线开工建设以来,
已累计完成投资159.5亿元。2012年上半年西安地铁建设加快,
2012年2月8日西安市地铁公司已启动地铁三号线各站点的前期工作,
此举标志着西安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前期项目正式全面启动;
2012年5月6日西安地铁一号线全线洞通。
按照规划,西安市地铁建设将分4个阶段进行,
逐步完善覆盖范围形成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2011年建成的地铁二号线和2015年建成的地铁一号线,将为市中心区逐步外移、
市政府北迁及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
形成主城区“十字形”轨道交通网,缓解城市东西及南北走向主客流走廊交通压力,
为西咸经济圈及临潼旅游区的发展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
西安是一座旅游城市,地铁的建成也会带动旅游沿线的餐饮、旅馆、
游乐等设施的发展,这对广告投资商来说,则是一个新兴的广告平台。
西安公交车;
西安公交现有250余条公交线路,7000余部公交车辆,公交公司有;
西安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西安公交巴士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巴士实业有限公司、
西安西高公交有限公司、西安市长安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等20余家。
西安公交车线路编号原则大致是按照建设部的规定:1路~99路为市区汽车线路,
100路~199路为市区电车线路,200路~299路为市郊线路(市区—郊区),
300路~399路为郊郊线路(郊区—郊区)及远郊线路,400路~499路公私合营线路,
500路~599路为市属中巴线路(走城市支线),600路~699路为特种公交车线路
(如双层车,空调车等等),700路~799路为私营中巴线路,
800路~999路为观光旅游线路,西安公交票价格执行以下标准:
无人售票车:普通车壹元一票制,空调车贰元一票制
人工售票大型普通公交车:一般采取按里程制定的阶梯票价表,少数为壹元一票制
里程标准:起步1元,10公里内1元,10-15公里1.5元,15-20公里2元,
每增加5公里增加0.5元,无封顶价
部分线路因历史原因会制定低于标准的票价,但不允许高于标准
人工售票空调公交车:一般起步1元,进位1元,全程2元,少数为贰元一票制
小公共汽车:起步5角,前三站5角,后每四站进位5角,根据线路长短设置封顶价
长安通或公交总公司的公交IC卡可以在110条无人售票可刷卡公交车上使用,
成人卡5折、学生卡3折、老年卡免费。
西安现有3处较大的公交枢纽站,为辛家庙、十里铺、半坡公交枢纽站,
分别位于二环辛家庙立交桥下、华清路十里铺转盘东北角、
东三环半坡立交东北角,是配合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而修建。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计划到2015年底,新开辟、调整公交线路45条,
新增公交车2000辆,使总营运车数达9000辆以上。
同时,规划4条主城区快速公交线路,规划3条郊区快速公交,衔接郊区新城、
组团,承担中心城轨道市区线的延伸作用。在16条公交专用道基础上,
再增设12条公交专用道,对现有公交专用道进行连接和补充
Ⅳ 西安地铁的发展历史
西安地铁的发展历史:
西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地铁系统计划。该计划于1994年首次提交给国务院,计划中有四条线路,总长度为73.2公里(45.5英里)。2004年2月,重新起草的计划提交给州政府,并于2006年9月13日获得最终批准。
第一条线路2号线于2006年9月29日沿长安街开始建设,于2011年完工。它从南北向延伸,经过钟楼和城墙等历史遗迹。它长26.6公里(17英里),地下23.5公里(15英里),距地面约20米。估计耗资179亿元人民币(22.4亿美元)。
这条路线从北克站延伸至魏渠南,停靠20站。整个行程的行程时间为39分钟,通勤时间减少了近一半。业务于2011年9月28日开始。
其他四条路线计划于2011年开工建设,并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建成后,系统将跨越251.8公里(156.5英里),主要服务于西安市区和郊区以及咸阳部分地区。
据2016年8月西安地铁官网发布的《关中城市群都市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评报告显示,西安地铁未来规划有18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关中城市群都市区。
其轨道箭筒线网主体网络形态呈“盘+环+放射”结构,规划线路总长度796千米;其中,西安市域范围内线路长度为549.8千米,咸阳市区范围内线路长度51.9千米,西咸新区范围内线路长度为194.3千米。
(5)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的发展阶段扩展阅读: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呈“棋盘+放射式”网状结构布局,线网中1、2、3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4、5、6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西安地铁建设有利于西安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城市交通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截至2018年12月,西安市开通运营地铁线路共有4条,分别为:1、2、3、4号线,均采用地铁系统,里程长度共计126.55千米;共设车站95座,其中换乘车站6座。
截至2018年12月,西安地铁在建线路共有5条(段),分别为1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6号线二期、临潼线(9号线)一期,在建里程180余千米;远期规划共18条线路。
Ⅵ 合肥地铁的历史沿革
●2008年05月04日,合肥市有轨电车一号线建设指挥部成立。
●2008年06月19日,合肥市有轨电车公司筹备组成立。
●2008年10月,经合肥市政府批准地铁建设规划及相关支撑性文件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后又分别经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及环保部组织专家评审并获得通过。
●2008年11月10日,《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8年11月11日,“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和“合肥轨道交通公司筹备组”成立,并与“合肥有轨电车一号线建设指挥部”、“合肥有轨电车公司筹备组”合署办公。
●2008年11月27日,市轨道办在北京组织召开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成果专家咨询会。 ●2009年01月10日至2009年0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在肥召开专家评估会,审议通过《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09年02月24日至2009年02月25日,建设部委托省建设厅在肥举行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09年02月27日,《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国家环保部。
●2009年03月31日,《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预测报告》通过专家预评审会。
●2009年04月22日,市轨道办组织召开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马鞍山路高架桥结合设计工程方案审查会。
●2009年05月09日,市国资委同意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09年06月03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肥组织专家预评估会,原则通过《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06月05日至2009年06月06日,环境保护部组织专家审查会,审议通过《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9年06月27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
●2009年07月07日至2009年07月08日,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土建工程试验段初步设计通过评审并获得市发改委立项批复。
●2009年07月16日,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土建工程施工项目正式公开招标。
●2009年08月07日,合肥地铁1号线试验段开工暨1号线奠基仪式在滨湖新区举行。
●2009年08月10日,国家环保部批复《合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9年10月13日,轨道公司召开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合肥地铁1号线客流预测报告》。
●2009年10月20日,南北高架一号线配套工程三座轨道交通车站(芜湖路站、南一环路站、水阳江路站)开工建设。
●2009年11月,合肥市地铁1号线的测绘成果已正式通过验收,意味着地铁工程的开展将有科学、高精度的“指路标”。
●2009年12月12日,合肥首个地铁站——水阳江站正式破土动工。
●2009年12月16日,《建设规划》完成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签程序,上报国务院。 ●2010年01月28日至29日,合肥市轨道办邀请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11名国内轨道交通知名专家,为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进行预评审会。经过“把脉”,专家组认为合肥地铁1号线的设计合理、工作深度符合要求,可以作为下阶段设计的依据。
●2010年03月31日,经省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被列入2010年全省“861”项目投资计划安排。
●2010年05月13日,合肥市发改委批准合肥铁路南站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立项。
●2010年0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复了《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12年01月,合肥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2年06月,合肥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建设。
●2012年11月10日,合肥乃至全省首台盾构机在合肥地铁1号线繁华大道站下井,为合肥轨道交通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2013年01月,合肥地铁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3年02月19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一批工程正式封闭施工,吹响了合肥地铁2号线建设的号角。
●2013年06月17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二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12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设计总体总包项目中标
●2013年10月17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三批工程西段全面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22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建设总长114公里的3、4、5号地铁线已通过专家评审。
●2013年11月22日,合肥地铁1号线第三台盾构机从合肥站站点下井。
●2013年11月26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迎来全面地质勘探。
●2013年12月22日,合肥地铁3号线站点工程招设计咨询启动。 ●2014年01月24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勘察监理及施工图强审项目公开招标。
●2014年03月12日,合肥地铁4号线工程开始“破土”勘察。
●2014年03月13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潜山路站正式开工建设。
●2014年04月05日,合肥地铁3号线工程己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
●2014年05月15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环保部审查。
●2014年06月22日,合肥地铁2号线第四批工程东段正式全面开工建设。
●2014年07月29日,合肥地铁3号线启动第一次环评。
●2014年08月18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建设总长114公里的3、4、5号地铁线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4年11月19日,合肥地铁3号线启动第二次环评。
●2014年12月8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即合肥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
●2014年12月11日,合肥地铁5号线云谷路站土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2014年12月31日,合肥地铁3号线第一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04月21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正式成立。
●2015年05月14日,合肥地铁4号线、合肥地铁5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招标。
●2015年10月21日,合肥地铁4、5号线开始钻孔勘探。
●2015年11月11日,合肥地铁4、5号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2015年12月2日,合肥地铁3号线第二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18日,《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轮建设规划(2019~2025)》正式启动招标编制项目,内容包括建设方案、实施规划、沿途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一体化设想等,拟建100-150公里长的轨道交通线路,为合肥新添3-5条轨道交通线。
●2015年12月29日,合肥地铁1号线工程全线实现“洞通” 。 ●2016年01月05日,合肥地铁4、5号线工程土建分项设计项目标前公示。
●2016年01月18日,合肥地铁4号线启动第二次环评。
●2016年02月27日,合肥地铁3号线第三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6年03月18日,合肥地铁3号线第四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Ⅶ 大连轨道交通的历史
大连轨道交通在大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的沙俄统治者出资在今大连火车站与寺儿沟住区之间铺设了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这就是今日201路的前身,也是大连轨道交通历史的开端。后来,由于战争原因,这条线路在日本接管以后一度被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连市才相继恢复了有轨2路(今201路)、有轨4路(今202路)、有轨5路(并入201路之前的203路)。
1909年9月25日,满铁运输部电气作业所在当时已处于日本统治下的大连开通了第一条有轨电车试验线路,标志着大连有轨电车和公共交通的开始,使大连成为全中华地区最早拥有有轨电车和公交的城市之一。该线路由电气游园(原动物园,今中心裕景)经大正通(今中山路、人民路)至大栈桥(今港湾桥),单程2.45公里。车辆为30台11型电车,车体由美国布列斯顿制造,底盘由英国蒙天吉布森制造,电气部分由德国制造,为木制复车台,每辆车定员72人,满载145人,当时俗称美国大木笼子。此后不断开辟新电车线路,于民主广场和解放广场建成两座轨线所。至1945年,电车共有11条线路,三个营业所,两个维修厂。
1945年,苏联红军从日本手中接收大连,1946年4月1日接收大连都市交通株式会社并改造为大连市交通公司。70年代,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开始大范围拆除有轨电车。其中沙河口-周水子段3路有轨电车改为当时的3路汽车(今BRT1路),今15路汽车即为当时有轨1路电改汽的线路。
1980年6月,有轨2路和有轨5路实现联运,1983年,201路名称正式出现。同年,有轨4路正式改称202路,运行线路为兴工街-黑石礁。1985年4月27日,201路正式拆分为两条线:沙河口火车站-大连火车站间的路线为201路,大连火车站-寺儿沟住区之间线路命名为203路。1996年夏季,3条线路先后宣布实行准无人售票。
2002年12月1日,202路将终点延伸至今天的河口软件园,以后又进一步延伸至小平岛前,形成了今天的线路。2002年11月8日,快轨3号线试通车,一年后正式运营。2006年开始有轨电车201、203分别开始轨道改造。2007年年末改造完成后,201、203两线重新合并,取消了沙河口火车驿站,起止站改为兴工街-海之韵公园,成为今天的201路。
大连地铁的设想最初提出于1980年代。1987年,大连提出了地下、地面及高架线路相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线路全长82.4公里,并写入了《大连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但由于对大连能否有能力修建、运营地铁有疑问,加之当时的宏观调控,大连地铁项目并未能实现。
大连修建地铁最新的一次尝试始于2005年。当年,大连再次提出修建地铁,依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大连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包含以《大连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案》规划为基础的的1号线、2号线,以及连接市区与旅顺口区的新4号线的近期(2009-2016)规划建设的大连地铁一期工程。2009年7月,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6)方案通过审批。
2009年1月,大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2009年3月,大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始面向全国征集大连地铁标志设计,最终河北承德人吴禹征的设计方案获选。
2009年7月25日上午,大连地铁奠基仪式在港湾广场举行,开工建设两个试验段。2010年3月5日,大连市政府召开地铁开工动员大会,宣布大连地铁正式全线开工,同时大连地铁最终设计方案确定。估算总投资287.38亿元,每公里控制投资为4亿元;其中1号线投资100.16亿元,2号线投资187.22亿元。截至2010年5月,大连地铁全部26个标段均已开始施工。
大连地铁原计划在2012年年底前建成通车,投入试运营;实际上大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15年5月22日通车。
2014年6月10日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2011年3月10日上午,大连交通大学路段发生塌方事故,一名河南籍施工人员在塌方时随塌陷落下失踪。发生坍塌的掌子面距离地面17米,地面坍塌口约5平方米,土石方坍塌量约200立方米。失踪人员已于第二天证实死亡。 2011年3月16日晚6时30分左右,大连工业大学成教学院门前发生塌方,坍塌部分直径约10米,深6米。无人员伤亡。 2011年3月17日,山东路与松江路路口处的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塌方,坍塌部分直径逾一米。 2011年6月9日16时许,山东路施工现场附近路面坍塌,出现直径超过5米的深坑,部分地下管线断裂。 2011年8月29日早上5点左右,位于机场附近的虹港路与圣林路路口东北角发生塌方。塌方导致附近地区有线电视信号中断。同时,维修也造成事故附近路段严重堵车。 由于大连地质的复杂性,大连地铁在修建过程中曾发生多起塌陷事故。亦有民间人士对大连地铁的事故频发和扰民提出了批评。很多市民认为大连地铁在修建过程中涉嫌扰民,并且事故频发,在2011年8月14日的反对大连PX项目游行中,一七旬老太更是亮出含有“地铁是破坏”字样的标语。
Ⅷ 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
福州人的轨道交通梦起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仅考虑了地面电汽车公交。
1988年新加坡国际发展与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在对《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建立东西向和南北向高架轻轨电车的设想。
1990年《总规》调整时,出于时城市多层次主体交通的考虑,提出了在已规划的高架轻轨基础上,有必要为地下轨道交通预留足够的地下空间走廊,但此建议未受到重视。
1991年《福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1990~2020年)(以下简称《公交规划》)认为原规划的呈十字型的轻轨线不能满足中、远期交通需求,应增设环状轻轨线路,仍未触及地铁规划向题。
1994年,有学者提出采用“辐射线+环线”形式的地铁布局,与人防工程结合,并与高架轻轨相结合。
1995年,福州开始轨道交通规划的具体运作,在城区规划了6条主线和2条支线。
1997年-1999年,有学者对福州建立高架快速轻轨交通进行了构想和可行性分析。
2002年7月,福州市规划局和上海交研所共同编制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围绕建设“一中心,6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初步提出远景形成两纵一横一环(4条线)网络架构,总长约136.2公里。
2007年下半年,福州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进行了商讨和论证,推荐的线网方案由7条线组成,线路总长为193.83公里。初步确定设置车站139座,其中换乘站16座。在7条线网方案中,1号线和2号线的走向初步拟定,其他5条线路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具体的线路规划和走向将以国务院批复为准。
2007年9月,福州市政府批复同意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为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市政府还成立了以郑松岩市长为组长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开展工作,具体负责福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工作。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文件,已将福州和宁波、郑州、长沙等9个城市列入第二批审批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城市名单。
2008年5月9日至11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在榕召开《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与会专家认为,福州已具备建设城市快速轨道的基本条件。至此,备受关注的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福州人的“地铁梦”终于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9年1月,福州市城市铁路快速轨道交通《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审查,这标志着该项目国务院批准立项前的审查工作已全面完成。等国务院正式批复后,计划年内动工首条地铁线路。
2009年2月28日,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为福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国有独资公司。
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09]1467号文印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6)。
2009年6月20日,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揭牌运作。
2009年12月27日,福州市城市地铁1号线动工仪式在则徐广场举行,标志着福州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201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年10月底,树兜站、上藤站等动迁,树兜站是地铁1号线一期建设计划中首个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的站点。
2011年1月17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1年3月,排下站、城门站、三角埕站等首批动工车站开始围挡施工。
2011年4月11日 经研究,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福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并正式发文《关于成立福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榕政综[2011]36号)。指挥部挂靠市建委,下设办公室、征地拆迁及维稳组、管线迁改组、工程建设组、宣传法规组、督查组,全面推进地铁建设提速增效。
2012年11月,地铁1号线最后一个动工车站福州火车站开始围挡施工。
2012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3年1月,《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修编)》(送审稿)专家咨询会举行。会上,修编后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中,规划线路拟从此前的7条扩至10条。
2013年12月,福州市有关部门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二轮建设规划,启动第二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工作。根据修编方案,该线网规划线路由9条轨道交通组成,新增8、9两条线,原规划也有部分调整,线路最终走向、站点位置。根据修编方案,9条轨道交通总里程338.12公里,设置车站215座,换乘站26座。
2014年3月18日,《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4年3月19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二期)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4年11月28日,福州地铁2号线开工仪式举行,金祥站和厚庭站率先开工。
2014年12月15日,位于新店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项目地块内的晋安区新店镇战峰村最后一户村民签订了房屋征收补偿协议,标志着地铁1号线主线(含车站主体、隧道区间、主变电站、车辆段及停车场)涉迁房屋已全部完成征收工作。
2015年4月18日,首列“福建造”福州地铁1号线列车上线调试。
2015年8月20日,福州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全面封顶。
2015年10月,福州地铁1号线站点主体均封顶。
2015年12月,福州地铁1号线二期规划明确延伸至三江口,规划为4个站点,由初步设计中的湖际站、梁厝站、下洋站等三站 调整为安平站、梁厝站、下洋站、三江口站等四站 。
2015年12月30日,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南段(三叉街-福州南站)开始空载试运行。
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5]3170号文批复了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
2016年1月13日,福州市物价局发出公告,拟于2016年2月下旬召开福州地铁票价听证会。
2016年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福州新区建设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将投资252亿元,以PPP的项目形式城建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
2016年2月1日,福州市物价局公告,草拟了两个福州地铁票价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6年2月18日,福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技术管理规定》。
2016年2月24日,2016年3月29日组织召开了“福州地铁票价听证会”,对此前的票价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
2016年3月21日,福州市地铁公司正式对外公布福州地铁吉祥物征集结果,一等奖空缺,最终版吉祥物待定。
2016年3月29日,福州市物价局公布了福州地铁票价政策相关事项,包括地铁票价、优惠政策及其他事项,正式票价方案较之前听证方案,运价有所下调。
2016年4月11日,地铁公司确定,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吉祥物“榕榕”最终成为福州地铁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