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发展史,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5-07-25 23:05:42

㈠ 大连轨道交通的历史

大连轨道交通在大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的沙俄统治者出资在今大连火车站与寺儿沟住区之间铺设了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这就是今日201路的前身,也是大连轨道交通历史的开端。后来,由于战争原因,这条线路在日本接管以后一度被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连市才相继恢复了有轨2路(今201路)、有轨4路(今202路)、有轨5路(并入201路之前的203路)。
1909年9月25日,满铁运输部电气作业所在当时已处于日本统治下的大连开通了第一条有轨电车试验线路,标志着大连有轨电车和公共交通的开始,使大连成为全中华地区最早拥有有轨电车和公交的城市之一。该线路由电气游园(原动物园,今中心裕景)经大正通(今中山路、人民路)至大栈桥(今港湾桥),单程2.45公里。车辆为30台11型电车,车体由美国布列斯顿制造,底盘由英国蒙天吉布森制造,电气部分由德国制造,为木制复车台,每辆车定员72人,满载145人,当时俗称美国大木笼子。此后不断开辟新电车线路,于民主广场和解放广场建成两座轨线所。至1945年,电车共有11条线路,三个营业所,两个维修厂。
1945年,苏联红军从日本手中接收大连,1946年4月1日接收大连都市交通株式会社并改造为大连市交通公司。70年代,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开始大范围拆除有轨电车。其中沙河口-周水子段3路有轨电车改为当时的3路汽车(今BRT1路),今15路汽车即为当时有轨1路电改汽的线路。
1980年6月,有轨2路和有轨5路实现联运,1983年,201路名称正式出现。同年,有轨4路正式改称202路,运行线路为兴工街-黑石礁。1985年4月27日,201路正式拆分为两条线:沙河口火车站-大连火车站间的路线为201路,大连火车站-寺儿沟住区之间线路命名为203路。1996年夏季,3条线路先后宣布实行准无人售票。
2002年12月1日,202路将终点延伸至今天的河口软件园,以后又进一步延伸至小平岛前,形成了今天的线路。2002年11月8日,快轨3号线试通车,一年后正式运营。2006年开始有轨电车201、203分别开始轨道改造。2007年年末改造完成后,201、203两线重新合并,取消了沙河口火车驿站,起止站改为兴工街-海之韵公园,成为今天的201路。
大连地铁的设想最初提出于1980年代。1987年,大连提出了地下、地面及高架线路相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线路全长82.4公里,并写入了《大连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但由于对大连能否有能力修建、运营地铁有疑问,加之当时的宏观调控,大连地铁项目并未能实现。
大连修建地铁最新的一次尝试始于2005年。当年,大连再次提出修建地铁,依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大连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包含以《大连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案》规划为基础的的1号线、2号线,以及连接市区与旅顺口区的新4号线的近期(2009-2016)规划建设的大连地铁一期工程。2009年7月,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6)方案通过审批。
2009年1月,大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2009年3月,大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始面向全国征集大连地铁标志设计,最终河北承德人吴禹征的设计方案获选。
2009年7月25日上午,大连地铁奠基仪式在港湾广场举行,开工建设两个试验段。2010年3月5日,大连市政府召开地铁开工动员大会,宣布大连地铁正式全线开工,同时大连地铁最终设计方案确定。估算总投资287.38亿元,每公里控制投资为4亿元;其中1号线投资100.16亿元,2号线投资187.22亿元。截至2010年5月,大连地铁全部26个标段均已开始施工。
大连地铁原计划在2012年年底前建成通车,投入试运营;实际上大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15年5月22日通车。
2014年6月10日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2011年3月10日上午,大连交通大学路段发生塌方事故,一名河南籍施工人员在塌方时随塌陷落下失踪。发生坍塌的掌子面距离地面17米,地面坍塌口约5平方米,土石方坍塌量约200立方米。失踪人员已于第二天证实死亡。 2011年3月16日晚6时30分左右,大连工业大学成教学院门前发生塌方,坍塌部分直径约10米,深6米。无人员伤亡。 2011年3月17日,山东路与松江路路口处的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塌方,坍塌部分直径逾一米。 2011年6月9日16时许,山东路施工现场附近路面坍塌,出现直径超过5米的深坑,部分地下管线断裂。 2011年8月29日早上5点左右,位于机场附近的虹港路与圣林路路口东北角发生塌方。塌方导致附近地区有线电视信号中断。同时,维修也造成事故附近路段严重堵车。 由于大连地质的复杂性,大连地铁在修建过程中曾发生多起塌陷事故。亦有民间人士对大连地铁的事故频发和扰民提出了批评。很多市民认为大连地铁在修建过程中涉嫌扰民,并且事故频发,在2011年8月14日的反对大连PX项目游行中,一七旬老太更是亮出含有“地铁是破坏”字样的标语。

㈡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有哪些重要事件,或标志性事件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是上海淞沪铁路,始建于1876年。1897年,清政府重修淞沪铁路,改窄轨为标准轨道,全长1609公里,沿线设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等八个站。1898年竣工并恢复运行,客货兼营。20世纪60年代初因公共汽车开通,淞沪铁路停止客运。——常识科技篇。
第一条官办/准轨铁路 唐胥铁路;
第一条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 京张铁路;
第一条自主设计公铁两用桥 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成渝铁路;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
第一条既有线改造准高速铁路 广深铁路;
第一条重载铁路 大秦铁路;
第一条跨海铁路 粤海铁路;
第一条客运专线 秦沈客专;
第一条商业磁悬浮 上海磁悬浮示范线;
第一条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
第一条350km/h高铁 京津城际铁路。(仅供参考)

㈢ 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

福州人的轨道交通梦起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仅考虑了地面电汽车公交。
1988年新加坡国际发展与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在对《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建立东西向和南北向高架轻轨电车的设想。
1990年《总规》调整时,出于时城市多层次主体交通的考虑,提出了在已规划的高架轻轨基础上,有必要为地下轨道交通预留足够的地下空间走廊,但此建议未受到重视。
1991年《福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1990~2020年)(以下简称《公交规划》)认为原规划的呈十字型的轻轨线不能满足中、远期交通需求,应增设环状轻轨线路,仍未触及地铁规划向题。
1994年,有学者提出采用“辐射线+环线”形式的地铁布局,与人防工程结合,并与高架轻轨相结合。
1995年,福州开始轨道交通规划的具体运作,在城区规划了6条主线和2条支线。
1997年-1999年,有学者对福州建立高架快速轻轨交通进行了构想和可行性分析。
2002年7月,福州市规划局和上海交研所共同编制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围绕建设“一中心,6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初步提出远景形成两纵一横一环(4条线)网络架构,总长约136.2公里。
2007年下半年,福州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进行了商讨和论证,推荐的线网方案由7条线组成,线路总长为193.83公里。初步确定设置车站139座,其中换乘站16座。在7条线网方案中,1号线和2号线的走向初步拟定,其他5条线路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具体的线路规划和走向将以国务院批复为准。
2007年9月,福州市政府批复同意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为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市政府还成立了以郑松岩市长为组长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开展工作,具体负责福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工作。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文件,已将福州和宁波、郑州、长沙等9个城市列入第二批审批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城市名单。
2008年5月9日至11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在榕召开《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与会专家认为,福州已具备建设城市快速轨道的基本条件。至此,备受关注的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福州人的“地铁梦”终于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9年1月,福州市城市铁路快速轨道交通《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审查,这标志着该项目国务院批准立项前的审查工作已全面完成。等国务院正式批复后,计划年内动工首条地铁线路。
2009年2月28日,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为福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国有独资公司。
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09]1467号文印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6)。
2009年6月20日,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揭牌运作。

2009年12月27日,福州市城市地铁1号线动工仪式在则徐广场举行,标志着福州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201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年10月底,树兜站、上藤站等动迁,树兜站是地铁1号线一期建设计划中首个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的站点。
2011年1月17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1年3月,排下站、城门站、三角埕站等首批动工车站开始围挡施工。
2011年4月11日 经研究,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福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并正式发文《关于成立福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榕政综[2011]36号)。指挥部挂靠市建委,下设办公室、征地拆迁及维稳组、管线迁改组、工程建设组、宣传法规组、督查组,全面推进地铁建设提速增效。
2012年11月,地铁1号线最后一个动工车站福州火车站开始围挡施工。
2012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3年1月,《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修编)》(送审稿)专家咨询会举行。会上,修编后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中,规划线路拟从此前的7条扩至10条。
2013年12月,福州市有关部门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二轮建设规划,启动第二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工作。根据修编方案,该线网规划线路由9条轨道交通组成,新增8、9两条线,原规划也有部分调整,线路最终走向、站点位置。根据修编方案,9条轨道交通总里程338.12公里,设置车站215座,换乘站26座。
2014年3月18日,《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4年3月19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二期)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4年11月28日,福州地铁2号线开工仪式举行,金祥站和厚庭站率先开工。
2014年12月15日,位于新店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项目地块内的晋安区新店镇战峰村最后一户村民签订了房屋征收补偿协议,标志着地铁1号线主线(含车站主体、隧道区间、主变电站、车辆段及停车场)涉迁房屋已全部完成征收工作。
2015年4月18日,首列“福建造”福州地铁1号线列车上线调试。
2015年8月20日,福州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全面封顶。
2015年10月,福州地铁1号线站点主体均封顶。
2015年12月,福州地铁1号线二期规划明确延伸至三江口,规划为4个站点,由初步设计中的湖际站、梁厝站、下洋站等三站 调整为安平站、梁厝站、下洋站、三江口站等四站 。
2015年12月30日,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南段(三叉街-福州南站)开始空载试运行。
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5]3170号文批复了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
2016年1月13日,福州市物价局发出公告,拟于2016年2月下旬召开福州地铁票价听证会。
2016年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福州新区建设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将投资252亿元,以PPP的项目形式城建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
2016年2月1日,福州市物价局公告,草拟了两个福州地铁票价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6年2月18日,福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技术管理规定》。
2016年2月24日,2016年3月29日组织召开了“福州地铁票价听证会”,对此前的票价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
2016年3月21日,福州市地铁公司正式对外公布福州地铁吉祥物征集结果,一等奖空缺,最终版吉祥物待定。
2016年3月29日,福州市物价局公布了福州地铁票价政策相关事项,包括地铁票价、优惠政策及其他事项,正式票价方案较之前听证方案,运价有所下调。
2016年4月11日,地铁公司确定,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吉祥物“榕榕”最终成为福州地铁的吉祥物。

㈣ 北京地铁发展史

伴随着北京的5条新地铁线路——大兴线、亦庄线、房山线、昌平线和15号线一期5条轨道交通新线同时开通,北京轨道交通的总里程超过300公里。
北京地铁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新里程。在今天,地铁已经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地铁给首都人民带来了便捷和畅通,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效率,也节省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费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地铁的北京城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地铁已经深入人心,融入生活,成为北京人们生活的血液和命脉。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北京地铁的发展史,共同感受北京地铁的辉煌篇章。上世纪60年代: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沈阳、上海三座重要城市修建地铁。北京地铁首先开工,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其线路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回埋法施工。全长23.6公里,设17座车站和一座车辆段(古城车辆段),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1年1月15日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行,1971年8月5日延长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倒U字型,设12座车站及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地铁复八线于1992年6月24日开工建设,1999年9月28日通车试运营,2000年6月28日与一线全线贯通。新世纪以来:北京地铁13号线于2002年9月起分段开通,将霍营、回龙观和北苑等城北住宅区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八通线于2003年开通,对改善通州交通环境起重要作用。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和机场线三条轨道新线正式通车。至此,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运营线路将达到8条,北京轨道交通的网络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2009年,北京地铁开通运营的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机场快轨,八通线,运营总里程达到228公里,预计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开通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15号线(顺义线)和昌平线,北京地铁总长度达到336公里。同年5月,北京地铁全线路网都开通了手机信号。如今的北京地铁,用“四通八达”来形容绝不为过,通过换乘,基本能达到北京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北京地铁自2007年10月7日起正式实行全网2元票价制度,2元票价可以达到任何地点,这也是惠及民生的重要表现之一。据悉,2015年前,将有10条地铁新线提前启动建设。10条新线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包括:8号线三期、3号线东段、3号线西段、12号线(北三环东西向)、16号线、6号线北段、东部加密线(天通苑)、西北加密线(昌平)、燕房线、海淀后山线(功能线)。到那时,北京地铁将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㈤ 新加坡大众轨道交通的历史

1967年,城市规划人员预计在1992年新加坡就必须建立地铁系统以满足公共交通的需求。新加坡国会在辩论发展单一的公共巴士系统是否更加节省资金成本后,意识到只有巴士系统是无法满足公共交通需求的。因为在土地有限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建立和扩充巴士系统必定会与其他方面争夺土地资源。1983年10月22日,初始投资为50亿元的新加坡地铁在SHAN ROAD正式开始施工,这是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工程项目。新加坡地铁网络分阶段修建。最早修建的是南北线,因为南北线穿越的中部地区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极大。1983年10月14日新加坡地铁公司(MRTC)成立,后更名为(SMRT)。新加坡地铁公司也接管了原新加坡地铁管理局的职责。1987年11月7日,南北线的第一段开始营业,共有5个车站和6公里线路。15个车站之后也加入营运。1988年3月12日在当时的总理李光耀主持下,新加坡地铁正式投入运行。另外21个车站相继投入营运。1990年7月6日东西线的文礼地铁站投入营业。标志著地铁系统提前2年建成。
新加坡地铁随后不断扩建。其中包括耗资12亿新元的南北线兀兰延线扩建工程,使南北线成为环线。
利用轨道路线将人们直接送到家门的想法是引进与地铁相连的轻轨路线(LRT)的原因。1999年11月6日,武吉班让轻轨正式运行。为了促进旅游业,樟宜机场站和博览站也加入地铁网络。2003年6月20日,由SBS Transit经营的 东北地铁线(NEL)开始运行。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的重型地铁线路。2006年1月15日,在公众的强烈要求下,东北地铁线的万国站也正式投入使用。全长3.81公里的文礼延长线已于2009年2月28日正式启用。

㈥ 厦门地铁的发展历史

厦门人的轨道交通梦起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仅考虑了地面电汽车公交。
2010年,厦门市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成立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2010年12月24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1年03月11日,厦门市市轨道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011年03月16日至31日,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
2011年05月14日至15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城市轨道交通。
2011年05月3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正式上报国家环保部。
2011年08月15日至16日,国家环保部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
2011年09月22日至23日,国家住建部委托省住建厅组织专家来厦开展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行业评审。
2011年09月28日,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国家环保部批准。
2011年11月21日,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12年05月1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获国家批准。
2012年06月06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2年07月19日至21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2年11月17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用地预审获国家国土部批复。
2013年06月0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国家环保部批复。
2013年08月2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
2013年09月06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通过。
2013年09月27日,我市召开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动员大会。
2013年11月1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01月31日,我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28日,我市轨道交通3号线控制性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28日,我市轨道交通4号线控制性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㈦ 简述世界交通运输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

首先,人类驯服了一些动物,例如马和驴子,作为乘坐工具(例如马车)作为骑版马工具或骑马工具。同时,轿车权椅和风力帆船也作为交通工具和动物交通工具存在了很长时间。

由人力,畜力和风力驱动的车辆占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在詹姆斯·沃特(James Watt)于1769年发明蒸汽机之前,人类交通运输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短短的数百年中,人类不仅可以进入天堂(飞机,航天飞机,火箭),而且还可以进入海洋(潜艇),并且技术日新月异。

(7)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扩展阅读: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机制仍不够健全,但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

为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困境,政府已大力号召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外资主要以设备供应和技术提供的方式活动于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民营资本则因投资额过大而暂时难以介入。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增加,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㈧ 世界轨道交通历史 or 小常识

世界轻轨交通发展简史
轻轨交通使一种中等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系统,它的客运量在地铁于公共汽车之间。轻轨可分为两类:车型和轨道结构类似地铁,运量较地铁略小的轻轨交通成为准地铁;另一类为运量比公共汽车略大,在地面行驶,路权可以共用的新型有轨电车。它是在传统的有轨电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其造价低、无污染、乘坐舒适、建设周期较短而被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和推广。

有轨电车已有100多年历史。在1881年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期间,展示了一列3辆电车编组的小功率有轨电车,只能乘坐6人,在400m长的轨道上往返运行。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它给世人提供了富有创意的启示。

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是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磁门德市。

此后有轨电车系统发展很快,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有轨电车线总长达25000km。到30年代,欧洲、日本、印度和我国的有轨电车有了很大发展。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到1909年大量也建成了有轨电车,在随后的年代里,我国的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鞍山等城市都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在当时我国城市的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但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城市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但仍不失为居民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的私人小汽车数量急剧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于是导致世界上各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了我国,到50年代末,我国有关的大城市已把有轨电车拆除得所剩无几,仅剩下长春、大连和鞍山3座城市的有轨电车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的公共客运任务。

但汽车数量的过度增长使城市交通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交通堵塞,行车速度下降,空气污染和噪声严重,在闹市区甚至连停车也很难找到适当地方。到60年代初,西方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除考虑修建地下铁道外,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交通方式上来。

利用现代高科技改造和发展有轨电车系统,在欧美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270多座城市建有新型有轨电车系统,说明新型有轨电车在一些国家的城市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1978年3月,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UITP)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会议,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英文为Light Rail Transit,简称“轻轨”,英文缩写LRT。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根据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用轻轨来命名中运量的地铁(包括地面和高架铁路),而欧洲所说的“轻轨”,一般是特制现代有轨电车交通。为了与欧洲的定义兼容,所以我们提出轻轨分为两类-准地铁与新型有轨电车。准地铁与地铁的不同之处在于运量和轴重较小,曲线半径较小以及“最大坡度”较大;此外并无多大区别,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新型有轨电车在世界各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西方城市的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还在不断增加,但发展新型有轨电车仍然是一项重点。

如法国的第一条现代化有轨电车线路,于1984年在南特市建成通车,线路长度10.16km,共设22座车站,车辆采用两端设司机室的六轴单铰接式电动客车,每辆车满载定员276人,单向高峰小时的客运能力为9000-18000人次。

70年代以来,现代有轨电车在世界各地发展很快,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已有60多座城市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亚洲除日本外,菲律宾马尼拉市和我国香港屯门至元朗的新型有轨电车也很有代表性。

由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已不完全局限在传统的钢轮钢轨系统方面,而是形成了一个形式多样的全新概念,如直线电机车系统;橡胶轮体系的新交通系统(AGT);跨座式独轨交通系统以及悬挂式独轨系统等。

世界轨道交通博客http://www.metros.cn/

上一篇:苏州园区站附近有地铁不,苏州星塘街地铁站 下一篇: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的发展规划,上海轨道交通动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