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轨道交通的历史,轨道交通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07-27 18:15:29
㈠ 洛阳轨道交通的历史
2009年1月4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关于成立洛阳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0年3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请专家在洛阳召开《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咨询会。
2011年9月,洛阳市发改委、洛阳市轨道交通项目筹建处组织召开轨道交通项目文物保护规划研讨会。
2012年9月,线网规划已完成,1号线、2号线预可研报告基本完成 ,土地利用控制性详规初步方案已确定。
2013年8月底,1号线、2号线的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于8月底上报河南省发改委审核。
2013年9月,规划上报河南省发改委审查结束,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4年7月,国家文物局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文物影响评估总报告》。
2014年11月,国家环保部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2014年11月,《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相关部门专家的评估。
2014年12月27日,河南省发展改革会议透露争取2015年批复《洛阳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6年2月16,据洛阳市发改委透露,洛阳市轨道交通一期(1、2号线)该方案已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如无意外近期即可获批。
㈡ 福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
福州人的轨道交通梦起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仅考虑了地面电汽车公交。
1988年新加坡国际发展与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在对《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建立东西向和南北向高架轻轨电车的设想。
1990年《总规》调整时,出于时城市多层次主体交通的考虑,提出了在已规划的高架轻轨基础上,有必要为地下轨道交通预留足够的地下空间走廊,但此建议未受到重视。
1991年《福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1990~2020年)(以下简称《公交规划》)认为原规划的呈十字型的轻轨线不能满足中、远期交通需求,应增设环状轻轨线路,仍未触及地铁规划向题。
1994年,有学者提出采用“辐射线+环线”形式的地铁布局,与人防工程结合,并与高架轻轨相结合。
1995年,福州开始轨道交通规划的具体运作,在城区规划了6条主线和2条支线。
1997年-1999年,有学者对福州建立高架快速轻轨交通进行了构想和可行性分析。
2002年7月,福州市规划局和上海交研所共同编制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围绕建设“一中心,6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初步提出远景形成两纵一横一环(4条线)网络架构,总长约136.2公里。
2007年下半年,福州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进行了商讨和论证,推荐的线网方案由7条线组成,线路总长为193.83公里。初步确定设置车站139座,其中换乘站16座。在7条线网方案中,1号线和2号线的走向初步拟定,其他5条线路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具体的线路规划和走向将以国务院批复为准。
2007年9月,福州市政府批复同意了《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为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市政府还成立了以郑松岩市长为组长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开展工作,具体负责福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工作。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文件,已将福州和宁波、郑州、长沙等9个城市列入第二批审批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城市名单。
2008年5月9日至11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在榕召开《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与会专家认为,福州已具备建设城市快速轨道的基本条件。至此,备受关注的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福州人的“地铁梦”终于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9年1月,福州市城市铁路快速轨道交通《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审查,这标志着该项目国务院批准立项前的审查工作已全面完成。等国务院正式批复后,计划年内动工首条地铁线路。
2009年2月28日,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为福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国有独资公司。
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09]1467号文印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6)。
2009年6月20日,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揭牌运作。
2009年12月27日,福州市城市地铁1号线动工仪式在则徐广场举行,标志着福州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201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年10月底,树兜站、上藤站等动迁,树兜站是地铁1号线一期建设计划中首个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的站点。
2011年1月17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一期)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1年3月,排下站、城门站、三角埕站等首批动工车站开始围挡施工。
2011年4月11日 经研究,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福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并正式发文《关于成立福州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榕政综[2011]36号)。指挥部挂靠市建委,下设办公室、征地拆迁及维稳组、管线迁改组、工程建设组、宣传法规组、督查组,全面推进地铁建设提速增效。
2012年11月,地铁1号线最后一个动工车站福州火车站开始围挡施工。
2012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3年1月,《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修编)》(送审稿)专家咨询会举行。会上,修编后的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中,规划线路拟从此前的7条扩至10条。
2013年12月,福州市有关部门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二轮建设规划,启动第二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工作。根据修编方案,该线网规划线路由9条轨道交通组成,新增8、9两条线,原规划也有部分调整,线路最终走向、站点位置。根据修编方案,9条轨道交通总里程338.12公里,设置车站215座,换乘站26座。
2014年3月18日,《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4年3月19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二期)初步设计》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2014年11月28日,福州地铁2号线开工仪式举行,金祥站和厚庭站率先开工。
2014年12月15日,位于新店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项目地块内的晋安区新店镇战峰村最后一户村民签订了房屋征收补偿协议,标志着地铁1号线主线(含车站主体、隧道区间、主变电站、车辆段及停车场)涉迁房屋已全部完成征收工作。
2015年4月18日,首列“福建造”福州地铁1号线列车上线调试。
2015年8月20日,福州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全面封顶。
2015年10月,福州地铁1号线站点主体均封顶。
2015年12月,福州地铁1号线二期规划明确延伸至三江口,规划为4个站点,由初步设计中的湖际站、梁厝站、下洋站等三站 调整为安平站、梁厝站、下洋站、三江口站等四站 。
2015年12月30日,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南段(三叉街-福州南站)开始空载试运行。
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5]3170号文批复了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
2016年1月13日,福州市物价局发出公告,拟于2016年2月下旬召开福州地铁票价听证会。
2016年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福州新区建设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将投资252亿元,以PPP的项目形式城建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
2016年2月1日,福州市物价局公告,草拟了两个福州地铁票价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6年2月18日,福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技术管理规定》。
2016年2月24日,2016年3月29日组织召开了“福州地铁票价听证会”,对此前的票价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
2016年3月21日,福州市地铁公司正式对外公布福州地铁吉祥物征集结果,一等奖空缺,最终版吉祥物待定。
2016年3月29日,福州市物价局公布了福州地铁票价政策相关事项,包括地铁票价、优惠政策及其他事项,正式票价方案较之前听证方案,运价有所下调。
2016年4月11日,地铁公司确定,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吉祥物“榕榕”最终成为福州地铁的吉祥物。
㈢ 厦门地铁的发展历史
厦门人的轨道交通梦起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仅考虑了地面电汽车公交。
2010年,厦门市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成立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2010年12月24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1年03月11日,厦门市市轨道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011年03月16日至31日,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
2011年05月14日至15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城市轨道交通。
2011年05月3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正式上报国家环保部。
2011年08月15日至16日,国家环保部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线网规划环评。
2011年09月22日至23日,国家住建部委托省住建厅组织专家来厦开展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行业评审。
2011年09月28日,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国家环保部批准。
2011年11月21日,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12年05月1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获国家批准。
2012年06月06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2年07月19日至21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2年11月17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用地预审获国家国土部批复。
2013年06月0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国家环保部批复。
2013年08月2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
2013年09月06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通过。
2013年09月27日,我市召开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动员大会。
2013年11月13日,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01月31日,我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28日,我市轨道交通3号线控制性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28日,我市轨道交通4号线控制性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㈣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的建设历史
2000年8月8日,上海地铁5号线开工建设。
2001年10月,上海地铁5号线高架桥全线贯通。
2003年11月25日,上海地铁5号线(莘庄站至闵行开发区站)开通运营。
2014年4月,上海地铁5号线南延伸工程获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同年6月30日,上海地铁5号线西渡站—环城东路站区间打下第一根桩,标志着上海地铁5号线南延伸工程正式开工。
2017年6月30日,上海地铁5号线平庄公路基地迎来了上海地铁5号线增购项目的第一列新车。
2018年12月30日,上海地铁5号线南延伸段(东川路站—奉贤新城站)开通运营。
(4)轨道交通的历史扩展阅读:
线路走向:
上海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北起闵行区莘庄站,沿沪闵路往南到上海交通大学附近拐向东川路直至天星路止,全长17.04千米,除起点段的410米地面线以外,均为高架线路。
上海地铁5号线南延伸工程北起既有线东川路站,沿沪闵路、沪杭公路、航南公路、金海公路铺设,南至奉贤新城站,线路长度约16.1千米。
㈤ 昆明轨道交通的轨道交通历史
1993年,在昆明与苏黎世共同编制完成的《城市发展与公共交通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到了轨道交通。
2004年,昆明市政府决定启动轨道交通项目。
2005年,昆明市完成了初步的地铁规划,当时仅有5条线路。昆明地铁1号线:起于金龙饭店,经过火车站向东南连接呈贡东城,线路全长23.7公里。昆明地铁2号线:为南北向的骨干线,起于银河片区北部,止于滇池北岸南市区,线路全长20.9公里。昆明地铁3号线:东起东部客运枢纽,向西进入城市中心区,线路全长18.8公里。昆明地铁4号线:西起高新开发区,经过城市中心区,止于东部黑土凹,线路全长15.2公里。昆明地铁5号线:米轨改造线路,西起石嘴站,沿米轨线路经过中心区、进入呈贡新城,全长41.6公里。其中,当时昆明地铁4号线与昆明地铁5号线都预留了机场线路。
2006年,轨道交通规划经过省建设厅审批。
2007年,轨道交通规划修改,从五条线路增加为六条,昆明市政府“轨道交通建设小组”正式成立。
2008年03月12日,昆明轨道交通规划正式报批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
2008年12月19日,昆明地铁1号线试验段正式开建。
2009年06月08日,国务院批准昆明地铁规划。
2009年06月19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昆明地铁建设。
2009年09月08日,昆明地铁1号线南段正式开建。
2010年03月18日,昆明地铁6号线一期正式开建。
2010年04月30日,昆明地铁1号线、昆明地铁2号线北段正式开建。
2010年07月28日,昆明地铁1号线南延长线正式开建。
2010年08月09日,昆明地铁3号线试验段开建。
2011年01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地铁三号线可行性报告。
2011年03月27日,昆明地铁1号线开始铺轨。
2013年01月08日上午9时9分,昆明地铁首期工程南段列车在空载试运行过程中,列车上行至离斗南站约500米段时列车部分设施脱轨,导致司机室暖风装置坠落,造成司机室值班司机一死一伤。
㈥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有哪些重要事件,或标志性事件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是上海淞沪铁路,始建于1876年。1897年,清政府重修淞沪铁路,改窄轨为标准轨道,全长1609公里,沿线设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等八个站。1898年竣工并恢复运行,客货兼营。20世纪60年代初因公共汽车开通,淞沪铁路停止客运。——常识科技篇。
第一条官办/准轨铁路 唐胥铁路;
第一条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 京张铁路;
第一条自主设计公铁两用桥 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成渝铁路;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
第一条既有线改造准高速铁路 广深铁路;
第一条重载铁路 大秦铁路;
第一条跨海铁路 粤海铁路;
第一条客运专线 秦沈客专;
第一条商业磁悬浮 上海磁悬浮示范线;
第一条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
第一条350km/h高铁 京津城际铁路。(仅供参考)
㈦ 北京地铁发展史
伴随着北京的5条新地铁线路——大兴线、亦庄线、房山线、昌平线和15号线一期5条轨道交通新线同时开通,北京轨道交通的总里程超过300公里。
北京地铁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新里程。在今天,地铁已经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地铁给首都人民带来了便捷和畅通,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效率,也节省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费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地铁的北京城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地铁已经深入人心,融入生活,成为北京人们生活的血液和命脉。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北京地铁的发展史,共同感受北京地铁的辉煌篇章。上世纪60年代: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沈阳、上海三座重要城市修建地铁。北京地铁首先开工,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其线路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回埋法施工。全长23.6公里,设17座车站和一座车辆段(古城车辆段),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1年1月15日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行,1971年8月5日延长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倒U字型,设12座车站及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地铁复八线于1992年6月24日开工建设,1999年9月28日通车试运营,2000年6月28日与一线全线贯通。新世纪以来:北京地铁13号线于2002年9月起分段开通,将霍营、回龙观和北苑等城北住宅区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八通线于2003年开通,对改善通州交通环境起重要作用。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和机场线三条轨道新线正式通车。至此,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运营线路将达到8条,北京轨道交通的网络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2009年,北京地铁开通运营的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机场快轨,八通线,运营总里程达到228公里,预计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开通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15号线(顺义线)和昌平线,北京地铁总长度达到336公里。同年5月,北京地铁全线路网都开通了手机信号。如今的北京地铁,用“四通八达”来形容绝不为过,通过换乘,基本能达到北京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北京地铁自2007年10月7日起正式实行全网2元票价制度,2元票价可以达到任何地点,这也是惠及民生的重要表现之一。据悉,2015年前,将有10条地铁新线提前启动建设。10条新线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包括:8号线三期、3号线东段、3号线西段、12号线(北三环东西向)、16号线、6号线北段、东部加密线(天通苑)、西北加密线(昌平)、燕房线、海淀后山线(功能线)。到那时,北京地铁将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