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剪纸在广州哪儿有的学(在线等),广州地铁剪纸

发布时间:2025-08-01 14:12:28

⑴ 剪纸有哪些历史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的艺术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艺术,相传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化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反映了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在漫长的年月里,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作者的千锤百炼,创造了大量日臻完美的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剪纸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以“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上。它的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色彩对比强烈,作品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的阳光照射,艳丽夺目,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⑵ 广州哪里有剪纸卖(工艺品)

我们南京就有啊
你可以到我们这里来买。我知道一个地方就有卖你要的东西。专
在南京珠江路属上离东南大学很近。新世界中心a座3715室。这家店一直从事民俗工艺品。剪纸、皮影、兵马俑还有手工编织。
如果你来旅游或出差可以来看看。
就靠近珠江路地铁口那里。

⑶ 剪纸艺术

民间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民间剪纸的历史】
[编辑本段]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两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

文物记载
[编辑本段]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③自汉至唐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2cm)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
剪纸流传下来的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史料记载
[编辑本段]

唐朝

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也是写此。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剪纸艺人有姓名可考的,除上面提到的余承志外,还订林文辉。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杨诚齐集子里,也曾提到一位“剪字道人”,说他“取义山经年别远公诗,用青纸剪字,什米元章体逼真”。

【用途分类】
[编辑本段]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窗花

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总之适应不同形状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种布置较特别,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东民间称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寓意。色彩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种吉祥的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礼花

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饼花”、“果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盆花”。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在山东为庆贺生子的“喜蛋”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在福建农村互相馈赠寿礼用乌龟图案以象征长寿。有龟形糕饼,也有龟形剪纸。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门笺

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多以红纸刻成,也有其它颜色的或套色的。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庆”、“国泰民安”、“连年有余”、“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喜鹊登梅”、“福、禄、寿、喜、财”、“五业兴旺”等。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一张一个内容,成套悬挂,一般以贴五张为多。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驱邪之意。

斗香花

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旧时祭祀总要烧香,一般香作细条状,叫“线香”;也有粗条状并盘绕成各种花纹,其纹如篆字,旧称“香篆”。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支撑。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斗香花”。斗香花题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寿星)等吉祥图案。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

剪纸团花

剪纸的一种布局格式。呈圆形花样、四面均齐。这种装饰格式在剪纸中尤能显示其优异性,由于纸张可折叠,如对角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齐的团花。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时期剪纸,即为团花格式,如“对鸟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纹团花”。可见团花格式是剪纸中最为古老的格式。

剪纸旗幡

用于民俗活动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纸。如民间重阳节时,以色纸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阳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旧俗,如有病人,巫者执剪纸龙虎旗驱邪消灾。在丧礼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纸剪成。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关;另在纪念逝者过周年时的斋事中也有剪纸而成的“招魂纸幡”,以及悬挂经堂梁上的“疏”(其形也类似于幡)。

【各地剪纸荟萃】
[编辑本段]

邳县剪纸

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剪纸,以邳县的最见特色。其种类有二,刻纸为彩色门笺,多用蜡光纸拼色;剪纸除走方艺人的鞋花外,多为窗花。窗花题材有劳动场面、家禽牛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寿桃、花卉鱼虫、龙凤等。

高密剪纸

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最具特色,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右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

台江剪纸

贵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纸。以衣袖花、围腰花、帽花等刺绣底样为多。其图案题材虽也有龙凤、牡丹等,但与汉族的花样风格大异。尤其是衣袖花以针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见细的特色。

滦州布影

有二层涵义。一指河北滦县的皮影,据传兴于明初,但最早文献记载仅见清嘉庆年的《滦州志》。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称“乐亭影”可能因唱腔为“乐亭调”而呼之。一指山东皮影。山东皮影据传也从河北传入,唱腔多为柳琴调。其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故事。

安塞剪纸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

陇东剪纸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东部的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剪纸较为古朴雅拙;中部西峰、镇原一带风格秀丽工整;西部泾河上游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庄浪一带风格较为简洁明快。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

浮山剪纸

山西的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其剪纸遍布全县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形式有窗花、礼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浮山剪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丧葬、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还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

滨州剪纸

山东省鲁北惠民地区流行的剪纸。多为窗花或刺绣底样。风格上较胶东的粗犷些。其剪纸中以对称(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现在代表性的剪纸作者有赵秋春、赵恒英、任成英、张玉针、张金娥等。

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纸

江苏南京的纸,据史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称于世。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都在箱、柜、被、枕等嫁妆上缀以用大红纸剪的各种喜花。其图案题材则根据需要和特定的剪纸外形,填满花叶等吉祥纹样。可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斗香花的题材则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纹样、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桔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纸组成,有十分强烈的效果。南京剪纸除斗香花和门笺是刀刻外,多数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山西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⑷ 请问广州哪里可以学习儿童手工,最好是儿童剪纸和儿童折纸

很多地方都可以学啊,各区少年宫,或者一些培训班,其实这些都很简单的啊,自己内买本书教小容孩就行了,还是个亲子活动呢。

剪纸的话,我推荐多湖辉的<剪纸游戏>,多湖辉是日本的儿童学专家,而这本书按年龄段分的,有三、四、五岁,取了这书,多湖辉的其他著作也很赞,迷宫、英语、数学,等等。

而摺纸的话,我推荐日本妇女之友出版社的<聪明孩子都爱玩的折纸游戏>,有3-5岁和5-7岁两本。

⑸ 广州有哪些民间艺术

沙涌鳌鱼舞
鳌鱼舞始于明代,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通过歌舞及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一个书生在上京赶考途中遭女妖追逐而投海,后经鳌鱼相救且日后中了状元的故事。表演程式分“出洞”、“觅食”、“吸茜”、“戏水”、“交尾”、“散卵”、“跳龙门”等动作,各种舞步穿插在鳌鱼中作为引导。黄阁麒麟舞
番禺黄阁镇的“麒麟舞”既不同于舞狮,也有异于舞龙。以“麒麟采青”为舞蹈套路,长棍武术相引,用充满广东韵味的锣鼓吹打乐伴奏,已盛行一百余年。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舞马舞春牛舞貔貅(音pixiu)
舞马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是大典之日的重头戏;舞春牛起源于农耕时代,被视为“母体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舞貔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人们将这种异常凶猛的野兽当作吉祥物,寄以驱邪引福、生活安康的愿望……
咸水歌
是粤语方言地区流传最广的歌种。盛行珠江三角洲,特别是广阔无垠的沙田水乡,远及粤西一带,各地歌腔不尽相同。咸水歌往往采取即兴对答的口头创作方式,并非按固定旋律填词,而是按固定的结构格式和基本的调式、旋法和终止式演唱,俗称“问字求腔”。
龙舟歌
据《佛山历史文化辞典》记载:“珠江三角洲河涌纵横,人们都喜欢扒龙舟、赛龙舟,而且喜欢听龙舟歌,过去,一些被称为‘龙舟佬’的卖唱艺人,手持木雕龙舟、胸前挂着小鼓和小锣,边唱边敲,沿门卖唱……唱龙舟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间,一原籍顺德龙江乡的破落子弟首创了这种说唱体的龙舟歌。”
广州歌
孙蕡

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
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
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濠畔更繁华。
朱帘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
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
阿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
春风列星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
良辰吉日天气好,翡翠明珠照烟岛。
乱鸣鼍鼓竞龙舟,争睹金钗斗百草。
游冶留连望所归,千门灯火烂相辉。
游人过处锦成阵,公子醉时花满堤。
扶留叶青蚬灰白,盆钉槟榔邀上客。
丹荔枇杷火齐山,素馨茉莉天香国。
别来风气不堪论,寥落秋花对酒樽。
回首旧游歌舞地,西风斜日淡黄昏。

⑹ 民间艺术剪纸在广州哪儿有的学(在线等)

也可以到广美去问问...

⑺ 国家级剪纸文化继承人

剪纸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艺术,起自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时代,历代相传,仍盛行不衰。 剪纸艺术起源于北方,后来传至南方。南北两地,民情风格不同,生活习惯、环境亦不同,从剪纸艺术中也可体现不同的风格及情调,从中可了解当时社会的如宗教信仰、节日及生活环境等文化。 由此可见,美术创作与社会文化是相互关联的,生活包含艺术,艺术包含生活,亦即艺术生化。我国剪纸,北方以窗饰为主,江南则除此之外,更用于婚寿、喜庆等。 北方剪纸因为国剧发展关系,故作品以戏剧人物和生活环境为主。南方剪纸因有风景秀丽的地缘因素,作品以自然景物,如花卉和虫鸟居多。孝感地处中国中部,剪纸品种南北兼有,花样繁多。为何要以《国艺》为题记叙孝感剪纸?因为剪纸是咱们国家元首喜爱的艺术。2008年2月17日是农历除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甘肃省定西市青岚乡大坪村和农民一起欢度春节时,见农妇冉菊英剪窗花,也兴致勃勃地拿起剪刀剪出一张充满喜庆色彩的《回娘家》,并用浆糊小心地粘到了玻璃窗上。经湖北省剪纸艺术委员会多方了解得知,国家主席的这幅作品已被当地剪纸协会珍藏到甘肃省博物馆。征得甘肃省有关机构同意后,这幅作品已在我省于2008年举办的中国第八届文化艺术节上展出。不过笔者应向读者明友讲明的是以《国艺》为题记叙孝感剪纸只是笔者的一个文字策划创意,目的是给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成功,但发展仍很不易的孝感剪纸的招商合作提供一点人脉帮助。笔者以为,普遍意义上的国艺应是中国戏乐(民族戏曲、民族音乐等)、中国书画(国画、书法等)、中国武术(散打、太极等)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起源早、传播广,现在颇受国家领导人喜爱,要称为国艺也未尚不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十分普遍,并不是每个地方向国务院申报就能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孝感剪纸之所以能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笔者以为,一是孝感剪纸有其独有的特色,二是孝感剪纸有其独有的绝活。

孝感剪纸独有的特色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孝的传说的关联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看花灯。

年年接来七仙女,教我剪花学用针。

孝感七仙女与大孝子董永的传说,也是上了国家级保护目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感的各类民间艺术活动都会受到这一美丽传说的影响。孝感的民间剪纸活动与此传说的关联更是密不可分。表现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的《槐荫记》曾于1954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展览”巡展后,被选送到东欧各国参加展览。这一表现孝俗风情的经典之作,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赴欧、亚、美洲交流受广泛好评,后更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1988年摄制的以孝感剪纸为题材的专题艺术片《一剪美人间》被选送到巴西参加国际影视展评,获“第五届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特别奖,其中《槐荫记》被选为那次艺术节宣传画插图。

与孝的风俗的关联

孝感民间有民谚:能剪一手好样花,长大不愁找婆家!孝都人把这种祈巧工、求精艺的民俗叫做“祈巧求艺”,孝都人把能够巧手剪纸绣花的女子称作“孝女巧姑”。

自古以来,孝感的“灵姑娘”刚懂事就学剪纸绣花,十几岁就能随心剪出精美的花样。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就有银铂镂刻的花纹图案。行孝有艺,倡孝有德,女伢从小就得学会剪纸绣花,是孝都人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一剪剪出一幅人间孝子图,一刀雕开一幅民俗风情画”是对这一习俗带有诗意的描绘。

孝感剪纸的用途也多与行孝尽孝有关:孝子贤孙会用剪纸形式为父母做生祝寿剪双喜、贴窗花;贤姑孝媳会用雕花剪样为婆母绣鞋面、挑纸花、缝耳帽、镶围裙的。

2008年,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推出了首部孝文化雕花剪纸专辑,专辑以12幅精巧的图案表现了 “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等三大孝子的感人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

孝感剪纸独有的绝活

与其他地方剪纸不同的是,孝感剪纸在制作上讲究“刀功”,讲究运刀如运笔。这种握刀正,下刀顺,行刀匀,开切严的独门刀工孝都艺人称之为“破刀功”。

巧妙地运用“破刀功”,更能增强了剪纸画面的凹凸感,使其达到更加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

据孝感雕花剪纸协会副秘书长徐惠斌先生介绍,孝感雕花剪纸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管丽芳目前是“破刀功夫”方面的第一高手。

独持的技艺必有独特的雕花剪纸工具作为支撑。

蜡盘是独门工具之必需,首先要用2公分厚木板,制成一个直径约15公分的圆板,在中间挖出约1.5公分的凹槽,周边留出约1.5公分宽的边,这样就做成了蜡盘的外形。凹槽内装自制蜡,由以下几个化工原料熬配而成,即白蜡、蜂蜡、茶油、草木灰等,按比例加热熬好后,装入蜡盘凹槽之中冷却。蜡盘的主要作用是雕刻过程中,保护刀尖,使其不受损;

刀具是独门工具之主要,可利用手术刀片、钢锯条、油布伞骨架等材料磨制而成,刀尖在0.5毫米左右,刀片加工成形后,用细竹筒或毛笔杆夹住刀片,用细铁丝或小铁管固定好两头;

磨石是独门工具之基础,可选粗细油石、剃石各一块,先用粗石磨出刀刃,再用细油石磨出刀口,在剃石上磨光刀片两面和刀刃,使之用手摸时无毛刺感。

孝感雕花剪纸,它包含着“剪”和“雕”两种工艺制作方法,剪花是用普通剪刀和纸制作而成,一次只能剪数张,雕花,亦称刻花、切花,它是用小刀将纸放在蜡盘上刻镂而成,一次能刻数十张。

剪纸艺术品,必须“提得起,贴得上”,孝都剪纸艺人在技艺上做到了“以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使得孝感雕花剪纸作品较之其他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别具一格的孝感剪纸艺术它是上承孝道之天露,下浴孝道之人气,身怀破刀之神功,以诠释孝文化内涵的特殊视角,来浇铸孝都民俗风骨、来展示孝都风情画卷。正是这独有的“孝风骨”与“破刀工”才使得孝感剪纸成为中华剪纸艺术宝库中一块十分亮丽的品牌!

孝感剪纸的精英

胡均启,男,1928年出生,是胡家剪纸世家有记载、考证的第三代传人,其祖父、父亲平生热爱民间艺术,特别是为剪纸艺术投入了毕生精力。胡均启自幼酷爱艺术,经常随父学习扎花剪纸,每逢节日,就随父亲出外扎灯扎彩。16岁开始潜心钻研雕花剪纸,从艺50余年,在继承和创新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风格独特,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和广州交易会,获中国美协服务部奖证和纪念章。他于1988年撰写的《孝感剪纸浅谈》一文,在《湖北工艺美术学报》和省、市各种新闻媒体多次发表,其业绩载入《辞海》、《地方志》和《名人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胡均启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北分会会员,孝感市书画学会理事,孝感县民间艺术协会主席,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委员,评选为近代湖北十大美术家之一。

第三代传人有胡均启和他的哥哥。胡均启为了继续传承剪纸艺术,他除家传其子胡云甫外,还收杨春堂、管丽芳、买容琴、戴忠华等为关门弟子,胡云甫也把剪纸艺术家传其子胡超。戴忠华将剪纸艺术又师传给他的学生李红伟、熊燕、蔡敏、王芳、祝慧玲、徐小艺等。

管进高,男,生于1928年,是专门从事俗称“白喜事”的丧葬剪纸专业艺人。解放前,他家几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闻名。解放后,管进高参加了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班,潜心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作品传统功夫很深,刀法流畅圆润,曾出口到日本、西欧等九个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教授、专家对他进行了专访,并收藏了他的作品。管进高家庭属剪纸世家,系管家有记载和考证的第三代传人,其祖父、父亲都是剪纸老艺人,第三代传人是管进高兄弟五人,即管进友、管伯炎、管进明、管玉坤,第四代有其侄管三平等

池福新,男,生于1955年,大专文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创作一些题头图案,在家母及二哥的熏陶下,潜心实践雕刻各种剪纸作品。近几年来,其作品多次获奖。2001年4月在湖北省公共图书馆系统迎接新世纪书画比赛中荣获剪纸一等奖;同年12月,在首届中国书画之星精品大展中,剪纸作品荣获中年组铜奖;2002年9月,在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中获银奖;2003年11月与骆雪一起创作的剪纸作品《桃花盛开春意浓》,在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画展中荣获铜奖。2004年10月,创作的《江南水乡》剪纸作品在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中荣获金奖,《十二生肖》、《金猴献寿》荣获银奖。2005年9月,在中国武汉剪纸大赛全国比赛中,《四君子》图获银奖。2006年9月,在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荣获银奖。2006年10月,在首届杭州国际剪纸艺术大赛上,获优秀奖。

孝感剪纸的发展

孝感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西晋时期,人们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荆楚岁时记》说:“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可见当时的剪纸习俗。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清代,剪纸艺术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新中国时期,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从那时至今,保存和创作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达两千余种,选送到欧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并获多项大奖。孝感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孕育、萌生、成熟、发展、复苏、弘扬六个时期。

孕育期:从距孝感城关二十公里的睡虎地(云梦境内)秦墓出土的漆器上,从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漆棺上,我们依稀可以窥见孝感剪纸艺术早期孕育的雏形。

萌生期:西晋时期,古人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即人的节日,《艺苑雌黄》云:”古人七日贴人于帐,重人也”,《荆楚岁时记》说:“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由此可见,那时孝感民间,就有剪纸为人的习俗。

成熟期:到了明代,孝感剪纸已走向成熟。明清以前,没有雕花,只有剪纸,它的制作者大都是农家妇女,明清时期,孝感出现了雕花艺人,以卖花样为职业,他们从用剪刀剪花,发展到用小刀刻镂,从自剪自乐发展到商品生产。

发展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孝感雕花剪纸,像一簇瑰丽的山花,在百花园中绽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创办了剪纸工艺门市部,雕刻工艺厂,开展了对孝感剪纸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探讨,经过努力,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选送到欧亚地区十多个国家展览展销,由民间天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从孝感走向了世界。

复苏期:文革期间,孝感剪纸,一段时间受到冷落沉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开展了搜集、整理、发掘、抢救民间艺术的民保工程,孝感雕花剪纸,得到了复苏,有了新发展。1986年,搜集整理了剪纸作品近2000件,创作了巨幅剪纸《百凤图》,进京、出国参展。

弘扬期:1988年孝感剪纸艺术电视片《一剪美人间》,在巴西获国际特别奖,1999年出版《孝感剪纸》画册(两册),创制剪纸壁挂,创作清官公仆图。1994年孝感被湖北省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至2004年,剪纸作品《江南水乡》等在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展中获金、银、铜奖,民间民俗工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

孝感雕花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发掘、抢救、保护它,具有特别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民间艺术是艺术中的母体,在整个艺术中,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发掘,抢救和保护孝感雕花剪纸,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剪纸艺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孝感雕花剪纸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活方式的丰富,剪纸的社会功能产生了变化,既美化了环境,又静化了心灵,增强了身心健康;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走向社会,为传统剪纸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它既应用到影视动画,广告设计,舞台艺术等领域,同时还开发为旅游纪念品,馈赠人礼品等。

孝感雕花剪纸,在“民保”工程中,虽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目前看来,还存在三大难题。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有的人对民间文化的观念有所淡化,所以剪纸艺术品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老艺人,年岁高,相继谢世,后继乏人;

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手工剪纸,跟不上步伐,经济价值低,人们不愿意学,濒临失传,急待抢救。

2002年4月恢复成立孝感市孝南区雕花剪纸协会,并下设了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研究所中筹建了简易孝感剪纸陈列室。

同年组建了近十个剪纸基地。孝感巿孝南区政府在2002年已投入资金30万元。

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静态保护

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做好普查工作,摸清孝感雕花剪纸的起源,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社会影响、地位、艺术价值等情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建立剪纸人才资料档案库。

发挥剪纸协会的主导作用,在剪纸研究所的基础上,组织理论工作者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将剪纸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作品,汇集起来,编篡成册,予以出版。

动态保护

以孝感城区为剪纸中心,网络周边地区剪纸艺人,建立多个剪纸基地,对建档备案人才,剪纸基地实行重点保护。

定期举办剪纸培训班,将剪纸技艺传承后世,不断培养和发现剪纸新人。

孝南区政府决定,将孝感雕花剪纸技艺列入中小学生课程,培养学生从小对剪纸的兴趣、爱好,从而解决孝感雕花剪纸后继乏人的问题。

每三年举办一次剪纸研讨会,交流各种流派风格剪纸新成果,重点挖掘民间民俗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作品。

努力使孝感雕花剪纸服务于政治、经济,让剪纸作品进社区、机关、学校、厂矿等公共场所。成立剪纸文化发展公司,广开市场。

筹建三年一度孝感雕花剪纸艺术节,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

2008年进一步搜集整理和发掘民间剪纸作品,抢救性保护民间老艺人手工绝技的传承。定期举办培训班。

编辑出版《孝感雕花剪纸精品集成》,建立孝感雕花剪纸博物馆和艺术人才档案库。60%的学生熟练掌握雕刻技能,能进行创作作品。2009年在职业学院中设立“孝感雕花剪纸”专业系使孝感雕花剪纸艺术后继有人,永久传承。

2010年举办大型孝感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大赛扩大社会影响,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2011年2012年开发利用雕花剪纸作品,把雕花剪纸的应用范围扩展为美化居室的装饰品,馈赠者的礼品和收藏者的珍品,旅游者的纪念品。把孝感雕花剪纸艺术品开发成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

保障措施

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孝感雕花剪纸,采取的保障措施有:

建立在文体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孝感雕花剪纸保护小组。

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分工到人,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

与教育部门联合请有关学者、专家编写了中小学生剪纸技艺教材。

主管局为保护剪纸也拿出具体措施,号召:举全局之力,集各路英才,克千难险阻,传承好剪纸。

保护传承雕花剪纸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成立公司,多方筹资,保障必要的经费。

以剪纸协会、剪纸研究所为载体,开展剪纸各项活动,处理日常事务,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在剪纸技艺进学校进课堂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剪纸艺术培训班,每年不少于一次。

对在剪纸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或者剪纸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的,除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外,还要争取政府特殊人才“政府津贴”。

抓好三个“基本”建设,即“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建设。

每年开展一次剪纸作品比赛,展览活动,激励出人才、出作品。

对各类作品收集、收藏,建立作品收藏档案。

孝感雕花剪纸协会目前是孝感雕花剪纸行业的领导机构与业务运行机构。协会名誉会长余红松,会长是祝秀娟,副会长有杨建民、孙中慧、余平华。以上均为领导人物。常务理事有胡龙章、骆雪、胡云甫、管丽芳、吕维平、张曙光、却柳采清、吉新民、闻莺、夏少雄、肖显亚、肖三学和池福新,多是雕花剪纸的行家里手,其中胡龙章、胡云甫和池福新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管丽芳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协会秘书长由池福新兼任,副秘书长为徐惠斌先生。孝感雕花剪纸最终“申遗”成功,靠的是协会名誉会长、会长及副会长的组织领导和多位专家的努力,其中“申遗”文字材料准备小组第一负责人为副会长孙忠慧,第二负责人是协会副秘书长徐叀斌,具体工作人员是骆雪和胡望安等。

由于协会秘书长是大师级专家,主要从事的还是创作工作,协会的日常工作,一般都落在了副手身上,经过多次采访,笔者认为徐惠斌是协会第一杂务忙人。

副秘书长徐惠斌虽整天忙于杂务,但在专业上也可算是一位行家。

徐惠斌,1968年出生于孝感,1988年毕业于孝感市师范学校,就职于孝南区文化馆,从事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现任孝南区文化馆副管长、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副所长、孝感雕花剪纸协会副秘书长、孝南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

1999年初涉孝感雕花剪纸,被其艺术魅力所吸引,随后向剪纸人拜师学艺,所拜之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剪纸大师胡均启之嫡传第子管丽芳。

2000年,参与编辑大型实物剪纸画册《孝感剪纸》第一辑。

2003年,辅导的剪纸作品《孟宗哭竹生笋》获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展览金奖。

2004年,参与编辑剪纸画册《孝感剪纸》第二辑。

2005年,开发剪纸壁挂《槐阴记》四组合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年8月编写的《孝感剪纸入门讲义》作为孝南区首届中小学美术教师剪纸培训教材用书。同年9月,参与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孝感雕花剪纸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06年,策划、设计、主编大型实物剪纸画册《孝感雕花剪纸》第三辑精装本。

2007年3月,再次参与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孝感雕花剪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终于取得成功。

同年11月,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国风归来》大型剪纸艺术展览活动,剪纸作品《路遇》被湖北荆门市档案管永久收藏。

同年12月,剪纸作品《汉孝子董永故里》等作品入展“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研讨会美术作品展览”。

2008年1月,剪纸作品《孝义之邦》入展中国温州全国剪纸艺术大赛,并入选《剪纸大赛作品选》一书。

同年5月,剪纸作品《麒麟送子》入“东风颂”中国剪纸艺术大展。

同年6月,策划、设计、主编剪纸画册《孝感雕花剪纸·孝文化专辑》第四辑。

2008年9月,剪纸作品《海瑞》获得中国象山廉政剪纸大赛优秀奖,并编入《获奖作由品集》。

上一篇:深圳北到布吉站地铁多长时间,深圳北站离布吉地铁站 下一篇:从珠江新城地铁站哪个出口出站后怎样走去去广州塔花城广场海心沙 ,地铁广州塔站几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