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铁路还是地铁主要是干什么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落轨
发布时间:2025-07-25 22:40:52
Ⅰ 乘客落轨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国家级预案、省、市及县级预案,此外还有企业的预案版。 此外还可以分为权:国家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以及部门预案。国家各个部门如:地震局、卫生局等等都应该编制各自对应的预案。没有规定哪些单位可以编制哪些不可以。
Ⅱ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规内容是什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规发布, 明确9类违规行为。
《规定》要求运营单位健全涵盖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和队伍,完善应急值守和报告制度。运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其中综合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纳入日常工作,开展常态化演练。建立运营安全重大故障和事故报送制度,不断提高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水平。
王绣春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做好《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积极指导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完善措施,加快推进《规定》的落地实施,更好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便捷、舒适、经济的出行服务。
来源:人民网
Ⅲ 城市轨道交通按技术经济特征来分有哪些基本形式
主要有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单轨(独轨)、磁浮、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和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等,尤其是以地铁和轻轨为主
Ⅳ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铁路还是地铁主要是干什么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专道系统、市域属快速轨道系统等(《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中明确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融合了现代管理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客运实务,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
该专业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互补,通过产学合作等环节,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领域输送高级组织管理人才。
(4)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落轨扩展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与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客运组织、行车组织、车站设备运用、客运服务的能力,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Ⅳ 为什么昆明会拟规定地铁禁外放电子设备声音
“昆明拟规定乘坐地铁时使用电子设备不能外放声音。”24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此前发布的《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一条规定引发网友热议。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规定乘坐列车不得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外,本次修订还将对不宜独自乘车的群体进行明确;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
Ⅵ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是铁路还是地铁主要是干什么的
管理的是地铁,维持站内秩序,解答乘客问题。
Ⅶ 城市轨道交通从乘客总出行时间的角度考虑 应从哪些方面优化站间距
合理设置轨道交通站间距的经济技术分析
轨道交通的车站间距和站数通常看来都是既定的常量,但从规划的角度从长远运营的眼光看,站间距对于新线建设的投资和工程建成后运用的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再次掀起新高潮的时候,对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更全面地探讨车站间站距对轨道交通及整个城市交通效益的影响十分必要。
一、从整个城市公交看合理设置轨道交通站间距的必要性
目前正值新世纪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高潮方兴未艾,已有轨道交通的几个特大型城市将延伸线路、初步形成路网雏型;地区型中心城市将建成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发达的省会城市将规划和筹建轨道交通。我们在考虑某条具体线路的时候,首先应当看到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只有各种交通方式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整个城市的交通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常规公共交通,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若干年,仍然是城市公共运输的绝对主体。随着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明朗和各种倾斜政策不断推出,公共交通仍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土地使用优化和布局调整中公共交通体系的负荷越来越大,再加上常规公共交通本身技术的落后,导致其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在城市交通主干线上有让位于轨道交通的趋势,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常规公交若干年内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其历史悠久、路网稠密、对道路的适应性强,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轨道交通有几十年历史的情况下常规公共交通仍然支撑着总交通量的半壁江山。
轨道交通以速度快、运量大、技术水平高、节能和环保得到各界的认可,在1994年4月,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市长会议上明确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但是由于其技术复杂、工程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和各地方的财力限制,短时间不可能取代常规公交,只能在干线上发挥主通道作用,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策略和方针上应当注重与常规公交的配合和衔接,共同发挥作用。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这是今后若干年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思路。特别是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客流滚滚而来,在有限的道路设施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应当最大限度扬各种交通方式之所长,强调发挥整体优势,使之综合效益为最大。
考虑某条具体线路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看到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与其它各种交通方式是互补互利的关系,是在同一个有机整体中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在调整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的关系方面,除了车辆配备的比例、运营线路的分布、运输价格的差异等一系列关系之外,十分重要的就是轨道交通的站间距与常规公共交通站间距之间的配合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城市近20条已建、在建和上报的轨道交通项目中平均站距为1.2公里,其中不乏一些700-800m的小站间距。常规公共电汽车如果按照平均站距500-600m考虑,实际上在这样的地区轨道交通线路不但抢夺了本应由公共电汽车承担的客流,而且增加了站停时间,降低了旅行速度,浪费了多数乘客的时间。
二、市中心区轨道交通应加大车站间距加强与常规交通的协调和配合
市中心区人口拥挤、商业发达,是人流和车流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交通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段。一般的讲这样的地区路网密度较大、站距较小,以提高服务水平。但是这里也有个度的问题: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路网多采用大密度小负荷;而发展中国家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多采用小密度大负荷的路网。按照我国的国情和各城市的地方财力一时还拿不出那么多的投资,要在短期内建成高密度的尽善尽美的轨道交通路网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不可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的路网布局和站点配置。像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那样建地铁的历史已有几十年上百年,更何况人家也是经过几十年才逐步发展才达到目前的程度。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形势,急需要的是利用轨道交通充分拉大路网框架、提高旅行速度和使交通走廊通畅,而不在于改善舒适度,缩小步行距离。因为道路不通、车开不动、人拉不走,就谈不上起码的服务水平。
考虑市中心区的实际情况,一般都有较悠久历史,人口稠密建筑容积率较高,交通组织困难道路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地面的公交还是比较发达的。常规公共交通比较灵活、对道路适应性强、路网分布广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应当加以充分的利用。退一步说,既使二三十年以后我们的轨道交通修到了一定程度,也不可能用一种单一的交通方式包打天下,完全取而代之。再有,考虑到乘客的不同层次需求,交通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有多种交通方式并存。消费水平比较高的个性化需求可选出租汽车;路途较远又需要快速到达的可选用轨道交通;距离一般的仍可乘坐公共电汽车。
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首要的是要做好路网与路网之间的配合,站距和站距之间的配合。《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国标50157-92,第3.1.5条规定:地下铁道车站应设置在客流量大的集散点和地下铁道线路交会的地方。车站间的距离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市区宜为一公里左右,郊区不宜大于2公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国标50220-95,第3.3.1条规定:公共交通的站距市区线路为500-800m;郊区线路800-1000m。两个规范单独看哪一个都是正确的,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二者依据都是本线路吸引几分钟以内步行范围的客流,基本指导思想都是本线路所到之处以我为主。运行模式是:"步行-公交-步行",或"步行-轨道-步行",这样的结果当然是:"非你即我","取而代之"。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像伦敦、巴黎、纽约等,建了上百年的轨道交通路网可谓完善发达,但轨道交通站公交乘客的比例也仅到50%左右。更何况我们刚刚起步,北京、上海这样的航空母舰级大城市的轨道交通也仅占公交10%左右的比例。从北京地铁运营实践看,真正采用"步行-地铁-步行"模式的乘客约占四成,剩下大部分乘客是乘自行车或乘公共电汽车换乘地铁。当然也可能其中的一边是采用步行、自行车或出租汽车等方式,但不论怎么说都属于仅有部分乘坐轨道交通其余的采用其他交通方式。从北京地铁月票的发售数量看,每月16-17万张月票中联月票10万张,地铁专用月票仅6万张左右(此数量十分稳定)。这些足以说明轨道交通现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其他交通工具配合而发挥作用的。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把"单打一"变成"二人抬", 从一条线提升到一个面。轨道交通的吸引服务范围不仅仅是沿线750m半径包络线以内的面积,而是包括若干与该线衔接的公交线路在内的服务等时线范围。
现在的情况是两种交通工具同时放在一条马路上,在个别地段已建的轨道交通刚好一站不错地与公交车站并列,究竟有多少人下了地铁还会再去乘一站公交车?看上去似乎是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很强,实际上由于车辆频繁进站停车,再加上启动、制动的时间,使旅行速度大打折扣,因而使大多数乘客在时间上蒙受了很大损失。
现在都讲市场经济,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都处于同一城市公交的市场之中,它们之间有竞争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的一面,我们国家的现状距离双方用提高服务来竞争客源的阶段差得还很远,(大铁路与民航、公路运输已经进入竞争阶段)现在需要的是更好的协调配合、取长补短,轨道交通运输量大、不受外界干扰,应当发挥优势,用较大的站距尽可能提高旅行速度,而让出几个公交站距的市场给常规公交,发挥常规公交路网稠密的优势,使二者能协调发展。
三、边缘区和市郊区轨道交通应加大车站间距提高旅行速度缩小中心区与郊区的时间距离
边缘区和郊区是城市发展的主战场,几乎在城市化全过程的每个阶段中人口和就业岗位都在不停的增长。城市人口聚集、第三产业发展使得出行率上升;再加上城市的面积的扩大;市民平均出行距离不断增加;而与他们同时有着乘积关系的客运周转量就以两次幂的速度增长。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始终很难赶上需求发展的需要,这正是这个时期轨道交通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个传统的旧城变成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其间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现在不少城市都作了旧城改造、新区发展的规划并着手进行建设,但是老城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搬迁困难,新区人气不旺盛也十分普遍现象。原因就是新区和老区不能比,配套设施不完善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出城进城几个小时,来回一趟风尘仆仆一身汗一身土,有谁能不望而生畏。上海当时就有一句话宁挤市区小阁楼,不要浦东单元楼。轨道交通建设为旧城改造和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以北京的西郊建设为例,由于有了北京的地铁一号线从市中心到石景山仅用30分钟就可到达,84-99年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出北京市平均数的50%;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出全市的一倍有余。复兴门至苹果园沿线高楼林立、商业繁荣,一点也看不出与市内的不同。上海的地铁一号线带动了淮海路改造,使徐家汇区成为上海南部现代化的商业、交通中心,沿线的房地产开发商业服务业也十分繁荣。这关键是采用了比常规公交更快的旅行速度,缩短了该地区与中心区的时间距离。因为居民的出行,特别是对劳动客流来说他们对距离的远近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最关心的是出行在旅途中要花费的时间,即是时间的距离而不是实际的距离。
Ⅷ 举例说明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当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主要从乘客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规划,比如:安全准时、乘车舒适、换乘方便、上落车方便,无障碍设计(残疾人轮椅升降平台、盲道设计)等。
Ⅸ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哪些特点
在硬件方面突出预防为主的概念。例如车厢使用阻燃材料,电缆电线也是阻燃的。如果燃烧起来也是能使冒烟,不能着火。站区间工程均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属一级耐火建筑。
城市轨道交通地理位置特别。地铁均建在地面以下,只有在两端终点站处才延伸至地面,而轻轨虽在地面以上,但绝大多数采用高架结构,高出地面。二者与别的运输方式在地理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仅在车站处才能与别的运输方式连接起来。
(9)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落轨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近年来运营里程迅速增加、线网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压力日趋加大。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指导,强化督促检查。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细化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城市轨道交通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和应急培训。强化现场处置应对,建立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工作机制。
建立与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挂钩的财政补贴机制,科学确定财政补贴额度。支持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实施土地综合开发,以综合开发收益支持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Ⅹ 为什么地铁上不能吃东西
“车厢内禁止饮食是各地通行的做法,有多方面的考虑。”地铁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地铁空间相对封闭,车上饮食,食物的味道会影响到其他乘客;此外,如果有饮料泼洒到地面,可能导致乘客滑倒受伤;而掉落在地上的食物残渣,还可能招来蟑螂、老鼠,破坏地铁的线路和设施等。
1、地铁车厢内禁止饮食是车站内广播的提示,至于是否遵守,全看自己个人自制能力。车厢里面是没有工作人员的,想吃啥随便吃。
2、地铁不能吃东西关键是地铁上人多,真的很多地铁的拥挤程度不亚于公交,挤的连手都抬不起来。
3、地铁中客流量巨大,上车下车频道。要命的是地铁车厢内没有垃圾桶,没有收垃圾的乘务员,吃东西除了广播提示之外的确没人管,但是如果这么多人假设有一小部分人把垃圾扔在车厢内的话,那就可怕了。
(10)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落轨扩展阅读:
各地对地铁进食的有关举措:
北京:
地铁禁食令遭遇“水土不服” 暂不全面推广。
2009年7月10日,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新闻。
地铁饮食:
发言人贾鹏透露,暂不考虑在运营的8条地铁线上推广“禁食”。如果9月底开始运营的4号线“禁食”措施效果好,今后可能在其他8条地铁线上推广。
而就在2009年7月8日,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就《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草案)》举行了立法听证会。
来自市人大、市政协、市消保委、市道路运输协会、市律协、申通集团、市公安局轨交分局等15位听证会代表参加讨论,20位市民参加旁听,对包括地铁禁食等问题进行了听证。一时间,地铁禁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有意思的是,在一家网站进行的关于是否支持地铁禁食的投票中,反对者竟然略高于支持者。有38.48%的人认为“不应该禁食。
上班族在地铁上吃早饭可节省时间”,37.87%的人认为“应该禁食。在车厢内吃东西影响乘车环境”,另有23.63%的人则认为“很难说,不应明令禁止,但要加强宣传,靠道德约束”。
2014年据网易等媒体报道,5月22日举行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虽然草案中并没有出现“地铁禁食”条款,但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建议,应在草案中增加三项条款:地铁禁止饮食、乞讨卖艺、派发广告。
但经过人大城建环保委的专题视察调研,这些内容被再次列入《条例(草案)》的审议意见报告,并于今天接受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
北京地铁"禁食条例"再被删
2014年9月25日,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德林所作的相关报告中并没有提及“禁止饮食”,也没有在条例草案修改稿中出现。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地铁禁食”可在乘客守则里作出规定,而不作为硬性规定。
地铁禁食”条款在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中经历条款删除、又恢复后,如今再次被删。
北京地铁禁食规定正式实施。
2019年5月15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地铁“禁食”规定即日起正式实施。对不文明乘车行为劝阻制止不听的,地铁运营单位有权拒绝提供乘车服务,并报告公安和交通执法部门,北京市交通执法部门将其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
上海:
未入《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最终写入《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
2008年11月28日,南京地铁向乘客下“禁食令”后,一时间引起了沪上地铁族关注。上海地铁提倡不在车厢内吃刺激味浓的食品,还不会强制执行“禁食令”,运营方表示,文明乘车需要靠广大乘客自觉遵守。
地铁运营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要做到完全“禁食”,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在车厢里哪些食品可吃,哪些食品属于不能吃?
如何认定其行为“污染”了地铁环境;如果买了食品饮料不吃行吗等等,这些都很难来界定的。此外,地铁运营方并没有执法权,所以只能以倡导为主,不能强制执行。“创造良好的乘车环境,还是需要广大乘客用道德来约束。”
2013年9月,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中首次出现了禁止在车厢饮食的规定。
这也意味着上海有望首次通过立法明确地铁车厢“禁食令”。按照修订草案修改稿,“车厢内饮食”与吸烟、随地吐痰、便溺等行为一同被列入禁止行为。违反者将“由轨交企业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上海地铁“禁食令”最终未被写入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却出现在2013年12月16起公开征求意见的新版《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中。
南京:
取消地铁“禁食令”条款:
2008年11月26日 南京规定2009年起在地铁内饮食将被罚款。
2008年11月27日 南京地铁就“禁食”征询网民意见 称将慎重考虑。
2008年12月03日 南京地铁禁食新规遭网友质疑 称运营方无执法权。
2008年12月30日 南京取消地铁“禁食令”条款。
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地铁是不准带饮料进入的,但矿泉水除外。工作人员表示,地铁客流量大时,乘客手中的饮料经常会撒到其他人身上和站台的地面上,这些痕迹都很难清洗,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容易发生纠纷。
西安:
乘地铁严禁车厢内饮食。
2011年2月22日,西安乘地铁严禁车厢内饮食及携带自行车穿滑轮鞋。
2011年2月21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由市法制办会同市地铁办起草的《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草案)》,报送市人大常委会进入相关立法程序。
此前,在征求市民意见时,人们曾围绕地铁内是否可以吃东西展开争论。有市民说,不同的食物散发出不同的气味,可能会影响狭小空间内的空气质量。也有市民提出,为什么不能设置一个吃东西区?
对于这个问题,草案第四十四条规定,禁止下列行为:在车站或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吸烟、吐口香糖、乱扔废弃物;在车厢内饮食;……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草案)》送交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颁布实施。西安地铁二号线将于2011年9月通车,西安市力争在首条地铁通车前,完成立法,为西安地铁安全运营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铁禁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