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地铁站》庞德,在地铁站庞德这首诗对人有何启示

发布时间:2025-07-25 11:31:08

⑴ 《有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

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
所想到的……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庞德曾说,这是他“在巴黎地铁车站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庞热情迸放的一刹那”写成的,他先写的是一首十五行的诗。一年之后,被他压缩成短短的两行。
要理解这首诗——所谓理解,只是一家之言。我向来不大喜欢,也不大主张谈论诗歌。因为文学(艺术)作品一经产生之后,怎么理解是接受者的事,没有什么一定正确的意见;而在诗歌这一文体上,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得先看看意象派诗歌的理论主张,为此,庞德曾指出,“意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做为装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言语。……意象不仅是一个思想,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另外两个代表人物彼特·琼斯和S.犹哈兹也分别有过相关言论,彼特·琼斯说:“意象主义者的意象犹如代数中的a,b和x,具有变化的含义。……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这就是意象主义的实质”;而S.犹哈兹则认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为一个象征”。
由上面这些言论,我谈谈自己对意象派的理解:
很显然,这里所谓“意象”乃某种感性直接呈现,但它又绝不同于中国传统意象中的兴象。这里且举例说明。传统兴象的代表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在这句诗中,“池塘”、“春草”意象乃以最本来,亦即最自然形态的面貌出现,没有经过诗人的丝毫加工:“生”字所表现的也仅仅是一种原始、自然的活动,跟诗人情感、心理、理性无关。一方面,此两个意象本身即呈现了美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意象之所以美,又不仅仅因其自然、原始形态的感性呈现,而跟诗人的遭遇、心理、理性等背景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意象,跟诗人的理性既无关,又有关——但理性却如盐融水般看不出丝毫痕迹,所谓化境即是如此。
但英美意象派诗中的意象,却几乎不是这种自然形态的存在。意思是说,尽管诸如“枝条”“花瓣”等意象是自然存在之物,但它们之出现,却不是以自然形态和自然的方式出现在诗人“眼”中——诗人眼中看到的首先是地铁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乱哄哄的场景、“美丽的面庞”等等这些“社会”存在。在此“社会”存在的背景下,诗人“看到”了有别于此的、不在“现场”的自然之物——枝条、花瓣等等。由此,“枝条”、“花瓣”等意象的出现,虽由现场物直接呈现(通过联想等)而来,但物的不同属性,就使其呈现本身就是理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即有庞德所说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这里“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枝条”、“花瓣”等这些非现场物的呈现,是诗人直击现场的人群、面庞等的当下结果——联想等所表现出的由现场至于非现场的转换几乎没有“过程”,由此当下,而成为感性的直接呈现;至于理性,这时显然被作为潜意识的存在予以体现的——诗人自己虽对社会、时代及一些具体问题平时有所思想,但这一思想在此时并不以“理性”的面目出现,而是如盐般完全融入了“枝条”“花瓣”之中。至于到底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理性思想,恐怕诗人跟接受者一样,是诗人在诗完成之后的事:只不过诗人的“之后”也许是紧接审美意象“出现”之后。也正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琼斯的理解也许比庞德更接近意象的本来:“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即在意象呈现的当下,“理性”是“没有”的,即它只以潜意识方式隐藏于感性存在的背后,即,庞德由人群、面庞等“看到”“ 枝条”、“花瓣”等,并不是他一开始就“想要”用这些来传达他什么“理性”,而是下意识的审美反应。所以,虽说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但这个复合体在呈现的时候,却只有感性,而“无”理性。意象派诗中的感性意象中的理性,需要诗人和接受者“之后”的审美理解和发现,因此,在作品一经产生就与作者无关这点上,意象派诗人与自己的作品相去的距离也许更大更远。
因此,理解庞德这一经典作品,既可在了解、把握诗人写作时的自身遭遇、社会、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予以比较接近诗人“本来面目”的客观理解,也可仅从意象本身来作各人的理解。这又与意象派在艺术主张上其实相当的唯美主义有关。所以,“枝条”、“花瓣”本身即具美感。而且,由诗作本身,我们已可发现并追问:“枝条”为什么是“湿漉漉的”,“花瓣”为什么是“黑色的”?这种追问显然可带给接受者以理解把握的途径。而这种追问显然又跟上一句“幽灵一般”的“面孔”有关。两相联系也许就可知道意象派诗人要传达的“美”在何处了。至于这里“湿漉漉的枝条”、“黑色的花瓣”指向的到底是何种具体意思,我觉得倒用不着深究。说是对现代文明的灰心、失望,乃至绝望,是诗人在那时所感悟到的生命的美的冲动等等的理解,其实对我们欣赏这首诗并产生一种审美的欣悦,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写到这里,回过头来,我才发现,我开始打算做的赏析工作其实一点没完成,只是把我对意象派的看法——其实还谈不上看法,最多算是感受和体会说了说而已,因此,我的题目不得不由开始的“诗歌赏析:《在一个地铁车站》”而改为“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所想到的……”。聊且在这里跟朋友们谈谈读后感吧,则能否有所帮助则不是我所敢冀望的

⑵ 《在一个地铁站》庞德

《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看到一张张花瓣似的面孔及当时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结论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合理想象。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面孔”是本体,“花瓣”是喻体。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是阴沉的,或许刚下过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诗人站在这里“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他们手牵着手,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多么真实可爱,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诗人顿觉美感,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现得太突然了,如同幽灵般神秘、飘忽,给诗人意外的惊喜,诗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这些面孔仿佛温暖的阳光洒进了阴冷的地铁,融化了诗人冰封已久的心灵……

这首短诗不仅在内容上,富于想象,在思想内涵上更耐人寻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

(二)“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怎能不让人惊喜,“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它丑陋、死气,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困境重重,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以上挖掘出的内容上的言外之境,思想上的话外之音皆源于“创造性”的欣赏方式,欣赏这首富于想象的短诗所带来的愉悦,犹如品茶,越品越浓,并且回味无穷……

⑶ 地铁车站 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庞幽灵一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赏析

《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看到一张张花瓣似的面孔及当时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结论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合理想象。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面孔”是本体,“花瓣”是喻体。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是阴沉的,或许刚下过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诗人站在这里“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他们手牵着手,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多么真实可爱,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诗人顿觉美感,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现得太突然了,如同幽灵般神秘、飘忽,给诗人意外的惊喜,诗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这些面孔仿佛温暖的阳光洒进了阴冷的地铁,融化了诗人冰封已久的心灵……
这首短诗不仅在内容上,富于想象,在思想内涵上更耐人寻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
(二)“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怎能不让人惊喜,“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它丑陋、死气,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困境重重,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以上挖掘出的内容上的言外之境,思想上的话外之音皆源于“创造性”的欣赏方式,欣赏这首富于想象的短诗所带来的愉悦,犹如品茶,越品越浓,并且回味无穷……

⑷ 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什么说人们的脸像幽灵那样

这个问题比较难。该诗是欧美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而所谓意象,多可意会而难专以言传啊属。其实读者自可发挥想象,来共同完成诗歌内涵的发掘,这正是现代诗不同于以往诗歌的特点哦。据说庞德写此诗时,曾经深受唐诗影响。所以参详唐诗或可解此谜题?我理解这是诗人在地铁站内匆匆一瞥而留下的印象。也许,地下铁内,由于空间的特殊,还有诗人当时的心境,造成了那一瞥下,等地铁的人们在诗人眼中,彷如鬼魅,后面“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朵朵”,就更直接地显示了对于中国古诗的借用。妙在二句间没有任何过渡,好像突兀,但又浑然天成。

⑸ 庞德的一个地铁站的含义

《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看到一张张花瓣似的面孔及当时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结论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合理想象。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面孔”是本体,“花瓣”是喻体。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是阴沉的,或许刚下过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诗人站在这里“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他们手牵着手,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多么真实可爱,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诗人顿觉美感,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现得太突然了,如同幽灵般神秘、飘忽,给诗人意外的惊喜,诗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这些面孔仿佛温暖的阳光洒进了阴冷的地铁,融化了诗人冰封已久的心灵……

这首短诗不仅在内容上,富于想象,在思想内涵上更耐人寻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

(二)“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怎能不让人惊喜,“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它丑陋、死气,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困境重重,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⑹ 《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歌是谁写的

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
译文1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在一个地铁车站〉)
译文2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郑敏译〈巴黎某地铁站上〉)
译文3
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辜正坤译〈在地铁车站〉)
介绍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庞德在讲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时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可见,是具体生活中的感受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以后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寻找表达这种感受的"可爱的文字"。整一年,诗人先后写出了两首与此内容有关的较长的诗,都被他毁掉了,最后写定这首小诗。也有人认为是删定后只留下这两行。这里"人群中这些面孔"是现实意象,"人群"是"面孔"的背景;"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是想象意象,"枝条"成为"花瓣"的背景。前一个意象是现实的,后一个意象是虚无的,创造的。前后两句是比喻关系,后一句前可以加"像""犹如"一类的词语。第二句是来诠释第一句的,即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枝条,把这些面孔喻为花瓣。
作者介绍
庞德(Ezra Pound)
1.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2.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海莱市。
21岁时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09年前往伦敦,与当时在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休姆等人结识,庞德早期从事意象派的写作便是受这些人的影响。
1913年,弗·福林特发表著名的意象派三点纲领,在两年后的《意象派诗选》的序言中,庞德又加了三条新原则:提倡用准确的日常语言,创造新的韵律以及自由选材。这些主张对现代自由体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也为庞德之后改写现代派诗作了准备。
1917年,庞德参与到温德汉·路易斯创办的《风暴》杂志中,以表现力量为目的,宣扬应该改革意象派创作上的弊陋,要求那些善于写作平淡和伤感性诗歌的诗人用有力的、有运动感的意象和节奏来创作。由于意见的相违,渐渐的庞德脱离出意象派.
1917年之后他开始了现代派的写作。除此之外,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经他改编并翻译了《神州行》、《诗经》等儒家经典。
代表作品:
《神州集》(1915年)
《休·赛尔温·莫伯利》(1920年)
《诗章》(1916-1968年)

⑺ 庞德_《地铁车站》

诸种译文:
1.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罗池)

2.地下车站
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钟鲲)

3.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幻影;
潮湿又黑的树枝上的花瓣.
(成婴)

4.在伦敦的地铁车站里
这些脸的幻影在人群中,
一条潮湿的、黑色枝干上的点点花瓣。
(李德武)

5.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
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
(赵毅衡)

6.在地铁车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

7.地铁车站
人群里忽隐忽现的张张面庞,
黝黑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
又: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裘小龙)
8.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个是我认为最好的)
又: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杜运燮)

9.地铁站里
出现在人群里这一张张面孔;
湿的黑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
(张子清)

10.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些面孔似幻象在人群中显现;
一串花瓣在潮湿的黑色枝干上。
(江枫)

11.地铁站上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郑敏)

12. 人群里这些脸忽然闪现;
花丛在一条湿黑的树枝。
(流沙河)

13.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余光中)

14. 人群中千张脸空的魅影;
一条湿而黑的树枝上的花瓣。
(洛夫)

15. 这些面孔浮现于人群;
花瓣潮湿的黑树枝
(颜元叔)

16. 在群众中这些脸的魅影;
花瓣在一根濡湿的辚树丫上
(李英豪)

17. 在这拥挤的人群里这个美貌的突现;
一如花瓣在潮湿里,如暗淡的树枝
(周伯乃)
18.人群中一张张魅影的脸孔
湿黝枝干上片片花瓣
(张错)

⑻ 为什么说庞德的地铁车站是最经典的意象派诗歌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美国诗人庞德的作品。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内地位,容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成了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诗歌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译文
这些脸在人潮中明灭
朵朵花瓣落在
湿润的
黑粗树枝上
(陈彧慜译〈在一个地铁车站〉)
作者一瞬间的捕捉,浓缩了整个世界。在大千世界里挣扎的人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依附自己而存在。近乎相同的表情让他们拥有了一样的面孔,一成不变的坚守着固有的生存原则,躲在伪装的外壳里,如幽灵般虚无的灵魂在坚强、冷漠、自私与无奈中堕落、沉沦。

⑼ 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有没有啊

在庞德看来,“意象”是“一刹那思想感情的复合体”。诗人捕捉到怎样的瞬间呢?那是很多现代人走出地铁站的一瞬间。地铁,这一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匆匆忙忙的象征。在地铁里人们从一个地方上车,在漫长的黑暗隧道中浑浑噩噩的赶路,不知道方向,不知道有没有风险。人们面对着模糊茫然的脸,心情也是茫然的。在地铁里面,人们永远是赶路的人,容不得片刻的停留。正如现代社会的人们,整日的只顾赶路赶时间,漂浮在城市的迷阵里。所以,那些刚从地中出来的人们,脸上一定带着微笑,表情一定很轻松的。就是这一瞬间被诗人捕捉到了。 “幽灵”,诗人用这样的词表现了那些面孔的迷人和一闪而逝,以及生命的生机勃勃。那花瓣想来也有“一枝梨花春带雨”的美丽和生命现象,那黑色的枝条给人一种凝重而坚强的印象,正说明人类生命的茁壮 。 这首诗是意象派的代表作,看似简单的两句诗全面反映了一派诗歌的所有特点。诗人从纷纷扰扰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最凝练的意象,写成极其优美的诗句。两句诗,两个凝练的意象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令人想象无穷,回味不尽。正如诗人所说:“一生之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连篇累牍的作品好。”这首诗足以使他在世界诗歌使上占有显著的一席之位。

上一篇:南昌地铁一号线滕王阁站距离八一桥公交站远吗,八一桥地铁站 下一篇:坐地铁怎么到杭州西湖,西湖一公园有地铁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