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的发展状况~,武汉市轨道交通远景规划

发布时间:2025-07-26 15:44:14

1. 求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图(最好是cad)版本的。。 先出5分如果有的话我在追加。。。。。

具体图在网络图片里有,但CAD图比较难找

2. 武汉轨道交通10号线的远景规划

武汉轨道线网由3条市域线(E1武汉轨道交通10号线,E2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E3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和9条市区线(U1~U9)构成,其中7条过长江、3条过汉江。3条市域快线联系主城与六大新城组群,重点盯住武汉CBD、城市副中心、新城组群中心以及机场火车站重大对外客运枢纽.适应城市客运主要流向,引导新城组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9条市区线由5条跨江线路和4条镇内线路构成。加密主城线网密度。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实现主城用地的集约发展。

3. 武汉地铁的发展状况~

还在慢慢的修
看那个修轻轨的速度就晓得鸟‘

4. 武汉地铁29号线的相关背景

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适应城市总规确定的“主城+新城组群”空间拓展结构,支撑新城区“十二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市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武汉市新城区轨道交通(地方铁路)线网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该规划2012年6月获市政府批准。
根据规划成果,远景年市域轨道交通线网由中心城区轨道线(共计415km)和新城区轨道线(共计445km)两个层次组成,线网总长为860km。其中新城区轨道交通(地方铁路)建设规划由8条线路构成,分为延伸线、接驳线和辅助线,涉及到6个新城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线路总长157km。“十二五”期间,确保每个新城区有1条线路开工建设。
按照武汉市新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新汉阳至鲁巷)为中心城区轨道线,29号线(鲁巷-左岭东)为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延伸线、武汉轨道交通24号线(蔡甸至新汉阳站)为新城区轨道线中的接驳线,分别纳入武汉市“十二五”新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范围。
2013年1~4月份,市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第二轮建设规划修编,确定本次建设规划在《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7年)》总长215.3公里的轨道网基础上,新建武汉轨道交通5号线、武汉地铁机场线、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左岭线)和西段(蔡甸线),到2020年轨道建设规模达到289.4公里,其中新增线路长度75.4公里。
《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方案调整(2013-2020)》对新城区线网规划中的武汉轨道交通24号线、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29号线重新进行了整合,形成新的11号线,西起于柏林,东止于左岭未来城,全长约70km,设站34座,其中柏林至新汉阳站,即24号线属11号线西段,流芳至左岭未来城,即29号线属于11号线东段。
29号线功能定位:29号线为武汉市域快线11号线的组成部分,与武汉轨道交通24号线、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共同连接西部与东南组团,实现主城区与新城组群的快速直达,是市域骨架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29号线是连接主城区与东湖高新区的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缩短了新城与从主城区间的距离,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东湖高新区东西向发展主轴线,对于引导新城区带状拓展具有支撑作用。

5. 武汉地铁E2线什么时候开工

在2017年前建成的7条轨抄道线路外.武汉市还袭规划了远景线网.其12条线路.总长度达540公里,设站309站。过江通道7条.静态投资约3000亿元。 根据远景规划.武汉轨道线网由3条市域线(E1武汉轨道交通10号线,E2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E3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和9条市区线(U1~U9)构成,其中7条过长江、3条过汉江。3条市域快线联系主城与六大新城组群,重点盯住武汉CBD、城市副中心、新城组群中心以及机场火车站重大对外客运枢纽.适应城市客运主要流向,引导新城组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E2),城市快线。标识色:凤凰橙
起点前川,终点纸坊。由黄陂向南,经天河机场、金银湖、东方马城、王家墩,沿三阳路过长江与U5换乘,然后折向武昌火车站、经南湖组团至纸坊。作用:汉口中心区与武昌中心区的快速直达通道,沟通北部和南部两大新城组群。在三阳路附近过江。沿途经过天河国际机场、黄陂、东方马城,新华路体育场、汉口江滩,汉正街。
远景规划,在2017年以后

6. 昆明轨道交通的远景规划(2020-2030)

sa

7. 求:《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共分12章,分别介绍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环保和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的具体思路等。

战略定位

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推进器、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城市圈形象——活力、快捷、安全、绿色

最新一稿《规划》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目标作了生动的勾画,即:

——建设活力城市圈:规划期内(2006年-2020年)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20年GDP达19746亿元,人均GDP达5.98万元,初步形成与周边城市群对接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形成快捷城市圈:建设以高速公路与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完善的通讯网络,形成从武汉至周边8市“一小时经济圈”和圈内各城市间的快捷交通。

——打造安全城市圈:建设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为圈内生产生活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构建生态城市圈:加快丘陵山地的生态建设,加强平原地区的环境治理,构建亲水型生态景观系统,建成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

产业一体化布局 五种模式 联”武汉

《规划》提出,武汉市和周边8市产业将形成一体化布局。大致分为五种模式:

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

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

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

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

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毛汉英以“汽车产业链”为例作出了具体说明:依托销售过1000亿武汉东风汽车公司,上游延伸至冶金工业的汽车钢板轧制、铸件、锻件及有色金属等,下游延伸到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汽车总装,带动金属加工、电子、电器、仪表、橡胶轮胎、塑料、玻璃等相关产业。具体分工为: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立与整车生产相适应的大型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汽车零部件;周边8市则分别建立产品各有侧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城乡一体 城市化水平大提升

1、33座大小城市构成大方阵

2005年,武汉城市圈人口为3086.7万,预计到2010年将达3190万,2020年达到3300万。其中,武汉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403万增至2020年的502万,成为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黄石市区(含大冶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98.4万增至2020年120万,成为特大城市(人口100-500万);

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和潜江5个市区将升格为大城市(人口50-100万);

另加11个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15个小城市(人口10-20万,包括蔡甸城区和新洲城区),届时,武汉城市圈将成为由33座城市、48个重点镇(人口3-10万)组成的巨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将由2005年的45.4%增至2010年的52%,到2020年达到62%。

2、“圈”分三层,“卫星”拱“核心”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及周边腹地分为三个圈层,即距武汉中心城区80公里以内的核心圈、80—150公里的紧密圈、150—300公里的辐射圈。

区域空间结构上又为:一核—武汉主城区;一脊—由沪渝高速公路和汉丹铁路以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两带—大别山至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两轴—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复合主轴和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复合发展次轴;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快速环线;四组团—黄石鄂州黄冈组团、仙桃潜江天门组团、孝感汉川应城组团和咸宁赤壁嘉鱼组团。

3、强调统筹城乡发展

《规划》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结合农业产业化推进小城镇建设等,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点。

“桥梁与钢结构”列为第十大产业链

新《规划》将圈内产业链由原来的9个改为10个,即在汽车、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建材建筑、食品产业链之后,又增加“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链。

据毛汉英介绍,将桥梁与钢结构产业从钢铁产业链中剥离,单列为一大产业,是因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已经成为武汉地区的强势产业,现有6家国内主力企业,发展势头较快,已在全省的经济格局中占有较大权重。“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可以钢铁冶炼为上游,发展铁路、高速公路桥用钢梁、支座、预应力构件等的生产;下游则可带动桥梁产业的科研、勘测、设计、制造、施工、维护等。

突破体制障碍 实现利益共享

为了突破在建设城市圈中遇到的地区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规划》提出了一些运行机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

1、建立跨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倡区内各城市政府就跨区域利益分配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具体个案可依据协议“一事一议”协商解决。

2、突破行业分割,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在物流、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成立区域性综合管理委员会,由政府承担协调职责。

3、对城市圈内空间实行监督型、调控型和协调型的三级管治,分别对自然资源保护、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管理。

4、积极构建城市圈统一法制平台。凡涉及城市圈发展,必须实行地方立法的项目,经圈内各市充分协商,由省人大或者省政府行使立法程序。

5、建立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决策方面,将组建武汉城市圈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

上一篇:深圳宝安沙井最近的花卉市场在哪里,沙井地铁站附近鲜花 下一篇:从佛山世纪莲地铁站到鹭江地铁站怎么坐地铁,世纪莲地铁站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