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指哪些内容,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5-07-27 05:44:00
『壹』 长三角一体化详版路线图对发展有何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新的详版路线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定稿正在最后确认,将于6月初正式出台,涉及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国首位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引领区,加快布局城际轨道交通、优化长三角机场群,5G协同布局先行试用等多项具体内容。而包括交通、环保、科技、民生、产业等10余个方面共63项近期工作要点也已经形成。
区域发展,产业为先。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表示,长三角地区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在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过程中,要发挥集聚效应,通过机制创新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在三省一市之间形成更大范围的、更广辐射的一体化,形成模式更为成熟、分工更为明确、合作更为深入的产业集群。来源:央广
『贰』 长三角一体化江浙沪三省打破省界公交化互通已经启动了吗
长三角来示范区自从2019年11月1日揭牌自后,每天都有新变化,2日签约16个重点项目并为12个项目揭牌,到今日(4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次性开通5条区域内公交,都是跨省公交,有些完全是新线路,有些则是原来线路上优化和延伸而成。据悉,这5条长三角示范区区域公交统一命名为“示范区1至5路公交”,分别为上海东方绿舟站—汾湖汽车客运站、黎里旅游集散中心—东方绿舟站、西塘古镇—上海东方绿舟站、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大观园、黎里旅游集散中心—西塘古镇停车场。
『叁』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长三角一体化包含三省一市,实际上一体化不一定要从这么大空间来讲,可以从区域内部进行内规划,若干个容都市圈里的一体化就是长三角一体化,所以更加需要在长三角内部推动都市圈规划。
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也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推动,中国大部分地方没有形成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长三角是例外。一个都市圈的创新生态、产业体系、产业链和营商环境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奔走于1小时通勤圈的广大从业者,他们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有生力量。
(3)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一体化扩展阅读: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筑牢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群众的精神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和精神支撑。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现实淬炼,形成了江南文化勤勉、机敏、敦行、坚韧、崇文、重商、开放、进取、精致、雅逸等文化基因和开放求新、明达致远、精进图强的区域精神。
江南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区域精神,必将会以其人文光辉照亮江南地区继续前行的方向和路径,对江南地区在新时代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起到激发精神动力、引领发展方向的作用。
『肆』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体现的 新发展理念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上海、对整个长三角地区回乃至长江流域都是一答个极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进一步明确。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是新时期上海的三项新任务。1月31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应勇在记者招待会上对上述三大新任务逐一回应,并表示对上海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对于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应勇表示,要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实行有差别的探索,进行更大的风险压力测试,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伍』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你觉得对长三角城市有哪些影响
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内施发展规划纲容要。”
有助于推进战略落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让各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而且有助于充分调动国家资源推进战略落地。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其中一体化程度极高的粤港澳人口最少、城市群最少,人均 GDP 、城镇化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在长三角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三角需要一个新的经济爆发点,一体化的推进将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转型、互通互补,加快推进战略落地。
『陆』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将会提速吗
据报道,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始于协作机制创新,抓手则是发展规划内的一体化,长三角容将创新体制机制,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正驶上快车道。
此外,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长三角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同频共振、实招迭出,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长三角以占全国3.8%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25%经济总量的长三角四省市,正以一体化发展的新进程,孕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章来源:央广网
『柒』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新路线图编制完成了
6月1日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称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为标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明确。
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
具体而言,三年行动计划覆盖12个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近期将重点推进“六个一批”:抓紧编制一批专项规划,启动实施一批专项行动,率先制定一批实施方案,推动落实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搭建一批合作平台,全力推进一批民生工程建设。
2018年1月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重在区域合作的战略研究、总体策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通过项目来推进具体的协作。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透露,下一步合作办要重点围绕行动计划的实施,在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合作;同时创新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促进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捌』 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指哪些内容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置了分阶段目标,部署了“7+2”共九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对推进规划实施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规划纲要》按照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的原则,部署了“7+2”的重要任务:
“7”是指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2”是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的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任务。
《规划纲要》指出,上海要充分发挥好龙头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具体来讲:
上海要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
江苏要发挥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要发挥浙江数字经济领先、民营经济发达等特色优势,整合提升一批集聚发展平台,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
安徽要发挥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规划纲要》强调,要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面向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八大领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在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全球维修、总集成总承包、市场营销、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绿色节能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
同时,《规划纲要》还从以下四大方面部署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教育合作发展方面,《规划纲要》明确,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上海电子信息、江苏软件、浙江智能制造、安徽国际商务等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培养高技能人才。
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方面,《规划纲要》明确,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降低汽车、飞机、船舶、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进入门槛,积极招引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拓建立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方面,《规划纲要》明确,中心区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推动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
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规划纲要》明确,推动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长三角制造网络等优势,打通行业间数据壁垒,率先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平台。
此外,打造“数字长三角”的重要举措中,《规划纲要》明确,要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
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
加快建设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平台为主体、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
全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推动安全技术手段研发应用,遴选推广一批创新实用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
其他部署还包括:
以十大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打造数字长三角,共建工业互联网
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升级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