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装备指的是什么 与其相关的上市企业有那些 其各自股票代号是什么,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

发布时间:2025-07-26 10:23:36

1.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

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家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一项长期的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的重点任务是: 以市场应用为先导,以重点产品研制为主线,统筹航空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业化、市场开发与服务发展,重点加快大型客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航空配套装备的发展,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喷气支线飞机成功研制,实现支线飞机年销售100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产业体系。
——大型客机。以满足国内中心城市点对点、点对枢纽机场的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市场需求量大的150座级为切入点,按照安全、经济、舒适和环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50座级的C919单通道干线飞机,逐步形成产业化能力。开展未来型号前期研究。
——支线飞机。加快ARJ21-700型涡扇支线飞机研制,2012年前后取得中国适航当局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批量交付;2013年取得国外适航证书。同时,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展改进改型,适时启动加长型、公务型、货运型飞机研制,实现系列化。加快新舟60系列的改进改型和市场推广;适时启动新型支线飞机研制。
——通用飞机和直升机。在具有产业基础的地区,优先发展社会效益好、市场需求大和经济价值高的通用飞机,加快研制生产大型灭火和水上应急救援飞机,重点支持大中型特种飞机、中/重型直升机和高端公务机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6座(含)以下轻小型通用飞机、水上飞机、无人机、特种飞行器和2吨(含)以下直升机,充分利用已有/在研成熟通用飞机平台,通过不断改进、改型以及升级来满足用户需求。
——航空发动机。建立和完善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的工业体系,突破大型客机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开展大客商用发动机验证机研制,2015年完成中法合作中等功率涡轴发动机的研制,建立发动机总装生产线和实现批量交付。开展现有发动机改进改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相市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轻小型发动机,发展发动机专项技术和相关配套件。
——航空设备。大力发展航空机载、任务、空管和地面设备及系统,促进专业化、系列化、货架化和规模化发展,按照“系统、设备和器件”三个层次建立产业配套体系。以现有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快发展航电、通讯导航、液压、燃油、环控、电源、起落架、二次动力、生活设施、防火、照明、健康监控等系统供应商,逐步发展多个系统的集成供应商。大力发展低成本通用飞机的系统和设备。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相结合,以建立我国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推进临近空间资源开发,促进卫星在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城乡建设、环保、应急、交通、气象、海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行业、区域发展以及公众生活中的应用,形成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应用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
——航天运输系统。继续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积极开展更大推力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
——应用卫星系统。统筹发展气象、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卫星,构建完整体系,满足多方面需求。积极发展新型通信广播卫星。
——卫星地面系统。完善现有气象、海洋卫星地面系统数据接收站,组建国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通信广播卫星地面系统、卫星地球站/地面关口站;建设和完善卫星导航基准站、卫星运行管理、卫星数据处理等地面配套设施。加强导航接收机、通信终端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和卫星地面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
——卫星应用系统。实施遥感应用示范工程,提高我国空间数据的自给率,大力推进行业和区域应用。大力推进卫星通信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应急通信等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积极支持直播卫星的应用服务。推进卫星导航在金融、电力、通信、交通、信息、农业、渔业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应用,加强卫星导航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满足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建立健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平台和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全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动车组及客运列车。全面掌握动车组及客运列车技术,提高客运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完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开发适应高寒、高热、高风沙、高湿、广域等不同系列的谱系化动车组,满足跨线、跨网的旅客运输提速提效需要。以高速动车组技术为基础,结合城际交通实际,形成城际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与产业化体系,满足城际轨道交通需要。
——重载及快捷货运列车。全面突破30t及以上轴重重载机车、160km/h速度快捷货运机车和货车技术,深入研究轴重与线路桥梁匹配关系、速度与牵引质量匹配关系、车辆与站场匹配关系等,开展全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大轴重重载货车、快捷货运列车的配套研发,研发制造满足国际市场不同限界要求、不同供电制式的,覆盖全部货物运输需求的系列货运列车。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进一步加强城轨车辆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完善城轨车辆产品技术平台,形成适应各个国家不同技术标准要求的、满足全球市场不同性价比、文化、环境等需要的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保持多样性发展。开展低噪、低振动、节能产品,加强关键核心部件,如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以及车辆车站机电设备、灭火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全面突破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向性能优异化、效率高效化、品种多元化、产品系列化、工作智能化、作业环保化发展,加快研制、批量制造高精度和高效捣固稳定车、高效清筛机、带道砟分配功能的配砟整形车、道床综合处理车、钢轨打磨车和铣磨车、综合巡检车、高精度测量车、高速轨检车、钢轨探伤车、物料运输车、接触网综合作业车、轨道吸污车、轨道除雪车等新产品,研制轨道电力牵引双源制、高原型和多功能组合式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
——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全面建成覆盖高、中、低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体系,全面实现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开展高速铁路宽带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化高速列车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平台研究,开发城际先进的铁路列控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完善大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突破基于一个信息共享平台的行车监控应用技术,实现行车、供电、机电、通信、防灾、工务、车辆等综合监控信息集成,形成综合调度指挥系统。开展基础设备设施领域的铁路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研究,开展信息领域的轨道交通客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关键核心零部件。重点开展为高速铁路客车、重载铁路货车、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配套的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转向架、钩缓、减振装置、牵引变流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大功率制动装置、供电高速开关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提高质量水平,满足整机配套需求。 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重点突破3000米深水装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全面推进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培育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潮流)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开发装备相关产业,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实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半潜式钻井/生产平台、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物探船、起重铺管船、海洋钻采设备及其关键系统和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水下立管等装备;积极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为培育相关产业奠定基础。
——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化学资源开发装备。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船)、海上风机运营维护船、海上及潮间带风力发电装备等,全面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重点,促进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开展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海水提锂、海水提铀等开发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
——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以海上浮式石油储备基地、海上后勤补给基地等装备为重点,加快关键设计、建造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积极开展海上机场、海上卫星发射场等装备的前期研究,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围绕先进制造、轻工纺织、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开发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大力推进示范应用,催生新的产业,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促进“两化”融合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重点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等九大类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加强对共性智能技术、算法、软件架构、软件平台、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大型复杂装备系统仿真软件的研发,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开发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和液气密元件及系统等八大类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
——重大智能制造集成装备。重点开发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设备、冶金智能成套设备、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建材制造成套设备、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等八大类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重点应用示范推广领域。根据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测控装置的发展水平,立足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加快推进技术、产业与应用的协同发展。

2. 被称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航天动力研制基地位于我省的哪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一个地处陕西省西安市、被世人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地方。

3. 轨道交通装备指的是什么 与其相关的上市企业有那些 其各自股票代号是什么

轨道交通装备是指组成轨道交通系统的各种设备。如机车,轨道,车厢,接触网等等。如600169、600495、600967、601299、601766、000629、等
城市轨道交通(Rail Transit)是指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的交通方式,简称”轨交“,包括地铁、轻轨、快轨、有轨电车等。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

4. 中铁隧道装备制造

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Tunneling Equipment Co.,Ltd)是世界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专业子公司,主要从事隧道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服务等业务,主打产品有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硬岩盾构、硬岩掘进机(TBM)及隧道施工系统配套专用设备等。公司在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国内最大的盾构研发制造基地,在河南新乡建有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盾构配套生产基地,盾构年产能40台套,年产值10亿元以上。

公司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机械、电气、液压、工艺等各类设计人员180人,生产技术人员92人,各类技师121人,售后服务13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公司下设设计研究院、盾构分公司、设备分公司、技术服务分公司、机电工程分公司和技术中心等6个二级机构。2010年,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为河南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省盾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起和依托单位,并先后被列入河南省10家创新方法示范企业、50家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河南省2011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紧紧依托国家“863”计划,相继承担了“6.3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研究设计”、“盾构掘进机刀盘刀具与液压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砂砾复合地层盾构切削与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大直径泥水盾构消化吸收与设计”、“复合盾构样机研制”等5项国家科研项目,实现了从盾构使用到盾构研发、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验到盾构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TBM样机的研发试制等科研项目已立项,正推进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共承担科研项目32项,其中承担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重点科研项目4项、重大科研项目3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发明专利5项,荣获省部级等各类荣誉10项以上。

公司拥有盾构研发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采用“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全球采购”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组装调试、技术服务、施工反馈、修造翻新、营销租赁一体化的盾构产业链。

公司所生产盾构已广泛应用于北京、天津、沈阳、大连、西安、杭州、郑州、重庆、无锡、宁波、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地铁和市政项目,在地质适应性、安全可靠性和掘进进度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公司通过提供专业咨询和优质服务为施工保驾护航,已经成为国内隧道装备的中坚力量之一。公司还先后承担了甘肃引洮供水工程TBM单护盾盾构改造、北京地下铁路直径线11m泥水盾构刀盘改造等国外设备的改造任务,优化了设备性能,解决了国外设备因刀盘对地质的不适应造成的施工困境等难题,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加快推进盾构国产化进程,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更为优良的施工装备,公司在完成国家“863”计划盾构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着力在盾构优化设计、硬岩盾构整机技术研究、TBM关键技术研究、大小直径盾构、大型泥水盾构等方面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不断推动公司的研发步伐,致力于打造“盾构家族”产品的系列化。2010年公司承担的“硬岩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项目,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研制成功、当年投入使用的奇迹,9台硬岩盾构齐集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在砂岩为主的地层中最高日掘进33米,最高月掘进598米,累计完成掘进19140米,施工进展顺利,得到各方好评。

5.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将首次出口美国了吗

据报道,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首批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车10月16日正事下线,预计将在12月份运抵美国,成为首次登陆美国市场的国产轨道交通装备。

因为美国地铁线路对车辆重量有着严格要求,曾有多家国际化制造商因参数问题被拒之门外,中车通过研究最终采取整车轻量化设计,在方案、材料、空间等方面运用80余项新举措,最终减重1.8吨,将车身重量控制在33吨左右,数据在同类美国重轨地铁列车中排名靠前。

分析人士表示,美国作为全球公认的轨道交通高端市场,在技术、本地化、法律等方面都有极高要求,这是中国轨交装备企业在美国面向全球的招标中首次胜出,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铁技术!

6. 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谁

广东省经信委主任杨建初表示,目前与铁道部和南车集团合作,已在广州、江门动工建设了三个基地。据江门市副市长易中强透露,南车项目核心园区已经动工,计划年底就要出第一台车。项目现已吸引省外10多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知名民企,初期投资45亿元,作为该市的龙头产业预计将拉动超过千亿元的产值。南车集团在全国有多个分公司,近来伴随着国外高铁的发展,南车国际订单接踵而至。3月10日起,中国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铜陵分公司接到美国AAR轮轴委员会批复,铜陵分公司通过AARM-101认证,获准生产北美车轴。中国南车旗下浦镇公司日前对外宣布中标阿根廷SanMartín国家铁路客运线车辆订单项目。据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端铁路客车首次出口南美国家,也是中国南车浦镇公司继3月31日获得格鲁吉亚铁路动车组订单之后获得的又一国际订单。中国南车具备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及相关零部件自主开发、规模制造、规范服务的完整体系。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制造基地,全球技术领先的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基地,行业领先的大功率内燃机车及柴油机研发制造基地,国内高档客车研制的领先企业,全球领先的铁路货车研发制造基地,三家城轨车辆国产化定点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城轨地铁车辆制造商。同时,南车利用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积极开发并成功扩展延伸产品市场,包括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汽车配件、船用曲轴和柴油机、大功率半导体元件、工程机械等。中国南车是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创新型企业”,拥有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速动车组总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研发与实验机构、6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个经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检测实验中心、6个博士后工作站,并在美国成立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第一个海外工业电力电子研发中心,在英国成立了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制造水平已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产品向着“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目标不断迈进,不仅满足中国轨道交通运输的需要,而且实现批量出口。目前,中国南车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产品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企业综合实力跨入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前列□南车集团动车的所有核心技术都将实现100%平移,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以下简称“广东南车基地”)项目将具有完全的生产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动车的“广东制造”。□广东南车基地不再像以前仅局限在配件的本土化采购,各种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将采取本地培育方式,由南车提供技术支持,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从而实现配套。□广东南车基地项目将实现百亿产值,而围绕基地所建立的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的产值可能跃上千亿元。■现场江门:基地项目初现雏形伴随着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延伸,广东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也正迈开步伐,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就是广东南车基地。目前,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一位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与国内大量的动车组装线不同,广东南车基地项目将具有完全的生产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动车的‘广东制造’。”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镇的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这片曾经的空地已经是一片繁忙景象,各种工程机械都在紧张工作。虽然很多建筑尚未成型,但是已经可以清楚地从这片千亩的基地上看出整个建设格局。“历经8个月的软基处理之后,整个工程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当中。”一位工地负责人介绍,整个项目将按照动车的生产步骤逐步推进,并同时推进技术平移,从而真正实现完整生产能力。在项目工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眼前两条长长的铁轨,犹如伸向天边。“这个项目就是基地的动调线,长达2.4公里。”一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整条线路正是现实中城市和城际轨道的再现,无论是轨道,还是接触网将一应俱全,专门用来对动车进行动态调试。”就在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处高耸的厂房,那里是对动车进行静态调整的车间,“建设完毕之后,静调厂房将有2跨半,现在你看到的只是其中1跨,长达450米”。据介绍,今年年底,基地的动静调系统工程都将完工,成为整个基地最先完工的功能模块。不过,这仅仅是广东南车基地建设中的一小步。按照此前《广东南车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会议纪要》的要求,整个基地将在2013年5月“形成完全生产能力”。“这也意味着,真正实现车辆的全部修造过程都在广东本地完成,从而打造出不折不扣的动车中的‘广东制造’”。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也完全与动车的修造过程相吻合。“2012年3月底我们将完成动车的总装系统,6月底完成车体系统,10月底完成表面处理系统,年底完成转向架总装系统。”项目总体负责人介绍,基地将在2013年5月底形成完全生产能力。■纵深产业升级:百亿基地催生千亿园区广东交通装备制造业借南车基地“内力大增”“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意义的‘广东制造’,南车的所有动车技术都将向广东南车基地进行100%平移。”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可以预见,2013年该基地具有完全生产能力之时,整个广东交通装备制造业也将注入一股新的“核心竞争力”。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正是抓住珠三角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契机而提出,按照现有规划,当广东南车基地产值达到百亿之时,整个集聚区的产值也将突破千亿元大关。技术支持培育粤企供应核心部件“整个基地建设的推进都是按照动车生产工序来推进的。这是为了同步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平移。”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方面介绍,目前项目新入职了80到90名员工,这批新人目前正与浦镇公司预备调派的168名员工一起在浦镇公司进行系统培训,“为的就是让他们掌握核心技术,工程推进一步,就落实一批技术力量,带来一部分核心技术。”目前,广东南车基地除了基地建设之外,市场开拓、技术平移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及中国南车的统一部署,广东南车基地将建成国家级城际动车组修造“核心基地”,并成为城际动车组为主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链条“产业集群”,继而向研发延伸,成就城际与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国家城际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创建基地。“我们和广东省制定了可行性方案,不再像以前仅局限在配件的本土化采购,各种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将采取本地培育方式,由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从而实现配套。”广东南车基地方面介绍。在广东南车基地周边,一个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园区也在积极地规划建设当中。该集聚区将依托广东南车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1000亿元。本土发力装备制造谋万亿市场龙头一举,全盘皆活。南车集团动车全产业链的“注入”,令广东高端轨道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目前,除广东南车基地之外,广州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修造基地、和谐型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番禺城轨车辆修造基地等项目也已经渐成规模,这些主机企业的落户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配套需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60多个相关行业,不仅会拉动五金制品、机电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还将大量引入与轨道交通车辆修造配套的新型铝合金型材、新型不锈钢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这对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意义十分重大。”一位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除了在建的广东南车基地以外,广州南车番禺基地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产业带动力。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张洪权曾向记者表示,该项目将拉动广东周边以及中国南部20余个行业的发展,在广州周边形成整车制造、核心部件(牵传引动)、基础材料(铝合金型材)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而据相关资料,未来15至20年,将是我国铁路运输、城际快客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高峰期。仅“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产业将投入约四万亿,城市轨道交通“十一五”期间开始爆发式增长,到2015年规划投资近一万亿,巨额投入将使整个轨道交通产业链受益。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内力大增”的广东轨道装备高端制造业将有能力去拥抱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项目档案】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由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广东省铁投”)和南车旗下的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镇公司”)共同出资建设,在建设之初就定位为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产业规模的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化修造基地”。整个基地规划占地约1212.8亩,业务范围涵盖新造城际动车组和城市地铁车辆。基地主要产品为城际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预留各种轨距和供电制式。代表产品为CRH6型城际动车组。项目达产后产值逾百亿。(钟啸)

7. 我国第一枚氢弹、原子弹的诞生地,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原子城”位于哪个省

青海省

8. 高端装备制造业排行榜前十都是哪些企业

1、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南车主要从事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及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修理、租赁,和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延伸产业,以及相关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实业投资与管理,进出口等业务。

中国南车具备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及相关零部件自主开发、规模制造、规范服务的完整体系。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制造基 地,全球技术领先的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基地,行业领先的大功率内燃机车及柴油机研发制造基地,同时,南车利用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积极开发并成功扩展延 伸产品市场,包括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汽车配件、船用曲轴和柴油机、大功率半导体元件、工程机械等。

2、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 工,CSIC)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 体,由中央管理。中船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之一,拥有46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员工14万人,总资产1,900亿元。

中 船重工拥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造修船基地,集中了我国舰船研究、设计的主要力量,有3万多名科研设计人员,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 心,150多个大型实验室,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能够按照世界知名船级社的规范和各种国际公约,设计、建造和坞修各种油船、化学品船、散货 船、集装箱船、滚装船、LPG船、LNG船及工程船舶等,并出口到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年造船能力500万吨。

3、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

公司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86个产品系列,近80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为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

公司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承担单位,代表国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履行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的国际表决和国内归口职责。

4、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 25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地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5位,中国500强企业第122位,中国制造业百强第49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4 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12年突破1000亿元,保持行业首位。徐工集团注重技术创新,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行业首位。

5、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PMC)是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控股方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于上海本地及南通、江阴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1万亩,总岸线10公里,特别是长江口的长兴基地有深水岸线5公里,承重码 头3.7公里,是全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公司拥有26艘6万吨~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可将大型产品跨海越洋运往全世界。

ZPMC研制的大型港口集装箱机械和矿石煤炭等散货装卸机械产品,技术一流,耐用可靠,如今已遍布全世界76个国家,并占世界市场75%以上的份额。

6、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1978年,目前注册资金陆亿贰仟肆佰肆拾玖万柒仟元人民币,是中国第一家工贸结合、以国际工程承包、成套设备出口及机电产品进出口业务为主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大型企业。

公司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遍及五大洲的信息、销售、服务网络和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格局。公司在国内设有22家全资、控股子 公司,在国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10家全资控股子公司、近40家驻外代表处和项目办事处。公司已发展成为以产权为纽带,以外贸为主体,集贸易、工业、科 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CMEC司徽和有关产品商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注册登记,受法律保护,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目前公司 承担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采购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及项目经理都有着超过20年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采购工作的经验,且20多年来公司的团队一直保持着稳定。人员均为 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占3/4以上。工作人员不仅具备丰富实用的外贸和招标进口工作经验,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熟悉国家 相关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事外国政府贷款业务的精干队伍。

7、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方式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是国家重点联系的首批300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之一,是广西“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工程机械集群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现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公司创建于1958年,其核心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3年改制上市,是行业和广 西第一家上市公司。

柳工的制造工厂和营销网络布局初具规模。目前在全国包括柳州、上海、江苏镇江、江阴、扬州、安徽蚌埠、天津在内的国 内制造基地,柳工打造了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全球营销和服务配件网络,在国内有130多家实力雄厚的一级经销网络和900多家经销服务网点,保证了公司以最快 的速度对市场做出反应。

柳工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有全球领先的产品系列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核心业务为轮式装载机、 全液压履带式挖掘机、路面机械、小型工程机械、叉车、起重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预应力锚具桥梁拉索、桩工机械(旋挖钻机、液压连续墙抓斗)等十四大系 列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相应的配件销售和服务支持。其中柳工牌装载机是中国第一品牌、中国名牌产品,装载机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持续保持国内行业第 一;预应力锚具、桥梁拉索及旋挖钻机、液压连续墙抓斗等产品连续多年居于行业前列。另一核心业务挖掘机发展相当迅速,短短几年进入国内民族挖掘机品牌前 列。此外,集团各子公司还经营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房地产、物流、进出口业务等。

8、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XinjiangGoldwindSci&TechCo.,Ltd.)是中国成立最早、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的风电设备研发及制造企业之一。公司主营业务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的开发研制、生产及销售,中试型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及运营,是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商,主要产品有600kW、750kW、1.2MW、 1.5MW系列风力发电机组,正在研制的产品有1.5MW部分新机型、2.5MW、3.0MW、5.0MW风力发电机组。公司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863”项目及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的重点承担单位,目前正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重 大项目课题。

公司现有6个全资子公司和一个控股子公司: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9亿元)、内蒙古金风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5亿元)、德国金风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5万欧元)、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316亿元)、新疆天运风电设备配送 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万元)、甘肃金风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860万元)和北京天源科创风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500万元)。

9、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 的唯一农机制造与销售企业。其前身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创建于1955年,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农机行业唯一的特大型 企业,1990年被国务院企业管理委员会评为“国家一级企业”,1997年,中国一拖集团将与拖拉机相关的业务、资产、负债人员重组后进行股份制改造,依 法设立了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境外发行H股股票,于同年6月23日在香港上市。

公司占地约100万平方米,总资产32亿元,固 定资产14亿元,拥有职工1.6万余人,其中专业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1700余人。公司拥有强大的锻件、机械加工、装配和测试的全套生产能力,流水生产线 近百条,公司主导产品含盖“东方红”系列履带拖拉机、轮式拖拉机和收获机械、工程机械、柴油机共计100余个品种。四个专业化拖拉机装配厂,分别生产履带 拖拉机及变型产品、大中小型轮式拖拉机,拖拉机产品功率覆盖范围17~188马力。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0、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 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是中国最大500家工业企业之一,中国机械行业最大50家工业企业之一。属国家特大型重点骨干企业。

太原重工是中 国最著名的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起重设备生产基地、最大的挖掘设备生产基地、最大的航天发射装置生产基地、最大的大型轧机油膜轴承生产基 地、最大的矫直机生产基地、最大的多功能旋转舞台生产基地、唯一的管轧机定点生产基地、唯一的火车轮对生产基地、国内品种最全的锻压设备生产基地。

太原重工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设计、制造生产的产品广泛用于冶金、矿山、水电、火电、核电、能源、交通、航空、航天、化工、铁路、造船、环保、交通 运输设备等行业,多项产品填补国家空白,许多产品荣获国优金奖,累计创造了360余项中国和世界第一。2011年,太原重工入选国家首批火炬计划重点高新 技术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上升至第12位。20~75m³;矿用挖掘机、500t铸造起重机、三峡1200t桥式 起重机、20~225MN铝挤压机、Φ180mm三辊连轧管机组成套设备、Φ720mm大口径无缝机组生产线成套设备、7m顶装焦炉、6.25m捣固焦 炉、BGL熔渣气化炉、1.5~5MW风力发电设备、“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塔架、奥运会开闭幕式舞台设备等为公司标志性产品。轧机用油膜轴承,桥、 门式起重机,减速机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TZ”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拓展资料

高端装备制造业覆盖范围包括铁路设备、输变电设备、通讯传输设备、重型机械、冶金采矿设备、建筑机械


9. 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牵头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入围2011计划的可能性有多大

现在已近是进入了啊!!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现状目前已经挂牌的协同创新中心有:
1、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
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
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9、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10、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11、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
12、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
13、拓扑材料科学与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
14、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
15、知识经济与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2]
16、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17、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21、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
22、“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3]
23、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24、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26、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
27、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清华大学、长江三峡集团
28、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29、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
30、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大学牵头,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31、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和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32、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33、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科院电子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10所、13所、14所、20所、22所、27所、38所、39所、46所、48所、55所、58所
34、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
35、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武汉大学
36、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
37、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38、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团、太重煤机等单位
39、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40、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1、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罗马大学。
42、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3、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
44、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45、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46、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
47、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48、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49、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太原理工大学组建。
50、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校协同。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
52、世界文明与区域研究协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联合成立。
53、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牵头、台湾大学参与。
54、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55、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56、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导,苏州大学牵头,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
57、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农业大学。
58、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该协同创新中心由华侨大学牵头,暨南大学。
59、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天津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
60、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单位: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国家宗教局等政府部门和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社会调查组织(ISSP)、东亚社会社会调查(EASS)、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
61、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贸大学牵头,商务部、浙江省义乌市、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日内瓦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协同单位。[4]
62、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10家单位协同参与。该中心旨在汇聚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形成一流学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建设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基地
63、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的“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携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3家龙头企业组建的“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发领域包括材料结构设计、绿色新工艺开发及化工工艺优化集成等。[5]
64、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依托天津医科大学在医学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及其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优势,南开大学在生命科学、药学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北京大学、华大基因有限公司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分子医学中心(CMM)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6]
65、湖南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牵头的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近日成立。该中心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4个国家级平台及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为参与单位。[7]
66、网络计算与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建设。[8]
67、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共同建设。[9]
68、通航时代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10]
69、镍钴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清华大学、瑞典国家冶金研究所等7家核心成员单位共同建设.[11]
70、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河海大学、清华大学牵头,协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校、水利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12]
71、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由三峡大学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将努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形成协同攻关机制,积极构建地质灾害、水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和生态环境三个协同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面向地方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13]
72、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医药集团、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圣和药业有限公司
73、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74、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75、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广电总局广科院、广电总局规划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华为、网络、AV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76、天津现代口岸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市口岸办公室[14]

这些不都是么, 已近替代了原来的2011计划了!

上一篇:国家会议中心坐地铁在哪下,国家会议中心地铁站 下一篇:地铁旧宫站是几号线,旧宫地铁到怀柔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