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和北京地铁发展历史,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5-07-29 16:35:56
Ⅰ 北京地铁发展史
伴随着北京的5条新地铁线路——大兴线、亦庄线、房山线、昌平线和15号线一期5条轨道交通新线同时开通,北京轨道交通的总里程超过300公里。
北京地铁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新里程。在今天,地铁已经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地铁给首都人民带来了便捷和畅通,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效率,也节省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费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地铁的北京城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地铁已经深入人心,融入生活,成为北京人们生活的血液和命脉。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北京地铁的发展史,共同感受北京地铁的辉煌篇章。上世纪60年代: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沈阳、上海三座重要城市修建地铁。北京地铁首先开工,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其线路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回埋法施工。全长23.6公里,设17座车站和一座车辆段(古城车辆段),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1年1月15日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行,1971年8月5日延长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倒U字型,设12座车站及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地铁复八线于1992年6月24日开工建设,1999年9月28日通车试运营,2000年6月28日与一线全线贯通。新世纪以来:北京地铁13号线于2002年9月起分段开通,将霍营、回龙观和北苑等城北住宅区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八通线于2003年开通,对改善通州交通环境起重要作用。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和机场线三条轨道新线正式通车。至此,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运营线路将达到8条,北京轨道交通的网络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2009年,北京地铁开通运营的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机场快轨,八通线,运营总里程达到228公里,预计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开通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15号线(顺义线)和昌平线,北京地铁总长度达到336公里。同年5月,北京地铁全线路网都开通了手机信号。如今的北京地铁,用“四通八达”来形容绝不为过,通过换乘,基本能达到北京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北京地铁自2007年10月7日起正式实行全网2元票价制度,2元票价可以达到任何地点,这也是惠及民生的重要表现之一。据悉,2015年前,将有10条地铁新线提前启动建设。10条新线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包括:8号线三期、3号线东段、3号线西段、12号线(北三环东西向)、16号线、6号线北段、东部加密线(天通苑)、西北加密线(昌平)、燕房线、海淀后山线(功能线)。到那时,北京地铁将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Ⅱ 北京地铁发展状况
没有时间帮助抄写,提供点资料吧:2010年北京又开通五条郊线:大兴线、亦庄线、房山线、昌平线和十五号线一期(顺义线),北京的轨道交通历程已经超过300公里,达到336公里,远超2010年270公里的建设目标。5条新线的开通进一步延伸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的覆盖面,为解决市民出行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北京市规划,2015年前将在现有运营线路的基础上,运营总里程达到561公里,到2020年将要达到1000多公里,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Ⅲ 北京的地铁历史
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7月1日,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50年代末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后,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沈阳、上海三座重要城市修建战备地铁,以作为平战结合的战备防御手段。1953年周恩来曾一语道破修建地铁的目的:“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战备。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其线路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全长23.6公里,设17座车站和一座车辆段(古城车辆段),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
当年建设北京地铁一号线时,采用的是全面挖开地面、隧道施工完成再填埋的方式,并且是连续灌浆筑成的全水泥隧道,防务水平极高,由当时的铁道兵部队施工。从苹果园到复兴门挖开宽大的深沟,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是清晰永久的。为修这条地铁拆掉了复兴门到北京站一线的北京城老城墙以及南城的护城河,实在可惜。
为方便首长及外国访问者参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地铁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东北侧出站口设有一台自动扶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生产的三台自动扶梯之一,另外两台安装在北京站和首都机场。
根据北京地铁的最初设计方案,其主要用途是战备疏散,同时兼顾城市交通。一号线在战时每天可以从西山运送5个陆军整编师的兵力至北京市区。由于属于战备工程,而且电气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需凭介绍信参观及乘坐。1971年1月15日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行,1971年8月5日延长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倒U字型,设12座车站及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1989年7月开始沿长安街盾构修建复兴门至八王坟区段。2000年6月28日,“复八线”与原地铁一号线相连且贯通运营至四惠东站。
Ⅳ 北京地铁发展概况 (至2014年底)
按照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调整本市公回共交通答价格的通知》的要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将于2014年12月28日正式实施。北京地铁的“两元时代”宣告结束,将使用新的票价系统。从1角,到最高的5元,到2元,再到现在的按里程收费,在北京地铁迅猛发展的同时,地铁车票的价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见证着地铁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也见证了北京地铁2元时代的结束。根据媒体测算,从西南方的房山线苏庄站到东北方的15号线俸伯站为目前路网的最远距离,里程达88公里。该线路票价精确为9元,中间换乘5次,耗时近3个小时。
我帮你回顾一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80年代、2003年、2007、2008、2010、2012、2013、2014
Ⅳ 北京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奥运促进北京交通快速发展 带来所未有机遇与挑战
随着北京城市化、机动化、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像其他国际大都市一样,北京进入了城市拥堵时代,2007年5月,北京机动车突破了300万。但奥运给北京交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据统计,小汽车的道路负荷是公共交通的5到6倍。在承担了相同出行量的情况下,小汽车却占去了道路资源的68.9%,而公交车只占10.2%。诸如东京、巴黎、伦敦等世界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已经达到了60%—80%,但北京2003年的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仅为26%,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却高达23%。因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和出行比例是惠及百姓的一件好事,选择了公共交通就是选择了城市的未来!
北京市确立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在加快轨道建设的同时,对地面公交系统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对公共交通施行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的“四优先”政策。北京市将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为骨架,以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方式公共交通体系服务体系。地面公交将形成快线、普线、支线有机结合的公交网络。
经过各方努力,目前北京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首次超过小汽车(32%),达到34.5%。
自2007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就低统一市区地面公交普票票制票价,单一票制线路每乘次1元,计程票制线路12公里1元起价,每增加5公里加价0.5元。新发行学生卡(贴学生本人照片),普通卡享受4折、学生卡享受2折优惠。持卡乘坐原月票有效分段计价线路打折封顶,普通卡每乘次0.4元、学生卡每乘次0.2元。10月7日,全市轨道网络实行2元钱随便乘坐。
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的骨干,2015年,北京市将实现 “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总长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的宏伟蓝图。
2015年之前将分三个阶段建设地铁新线,逐步构建北京地铁网络:2008年奥运会前,将建设完成地铁5号线、10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和轨道交通机场线,新增运营里程84公里,累计达到200公里;到2012年底,将建成4号线、6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二期、亦庄线、大兴线、顺义线等8条线,累计运营里程达407公里。其中2010年建成4号线、9号线、亦庄线等3条线,累计运营里程达276公里;到2015年底,将建成7号线、14号线、大台线、昌平线、房山线等5条线,累计运营里程达561公里。
2015年,我市中心城内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今后北京市民出行,四环以内平均步行一公里,即可到达地铁站。
2015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由30%提高到4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日客运量从现在220万人次增加到800万人次以上,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承担总出行比例由6%上升到23%。以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为骨架的北京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必将使得北京百姓的出行更加快捷。
为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方便市民出行,使公交线网布局更加合理,北京市将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调整,以减少重复线路,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建立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并加快公交换乘场站的建设,让百姓出行实现“零换乘”。
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共实施了六批公交线路的调整,共涉及线路200多条,其中新开线路100多条,解决了昌平新城、百子湾、万泉寺等430余个小区居民出行的困难,加强了公交与城铁13号线的衔接;长安街、三环路、北京站、西客站等地区重复线路多的状况明显好转。540、605、712、519、625、635等50多条公交线路通过调整实现了与地铁、城铁或公交枢纽的衔接,方便了百姓换乘。
与此同时,还将采取七项措施,加大公交路权优先力度。一是新建道路同步设置公交专用道,二是现有道路增加施划公交专用道,三是延长现有专用道使用时间,四是修建施划公交港湾,五是实行公交优先信号,六是特勤管理兼顾公交优先,七是实施道路工程改造设置大容量快速公交专用道。2010年,全市将实现450公里公交专用道网络。(
Ⅵ 北京市历史发展
史学界通常是把北京历史分成四个大时期,十五个阶段:
1,第一个时期(50多万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地区出现古代人类活动,到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又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北京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阶段,时间自50多万年前至四千多年前,即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算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一阶段,北京地区活跃着著名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东胡林人”等北京先民,并留下了一系列的文化遗存。
二、夏商时期北京地区的方国阶段,时间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余年。时属青铜时代,人类社会也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这时北京地区已出现臣属于殷商的小国及其都邑——蓟和燕。
三、西周、春秋时期的燕、蓟古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1000余年至公元前475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出现了两个西周的分封国——蓟和燕。于是,北京成为西周王朝北方封国的统治中心,诸侯领地的中心。
四、战国时期的燕都蓟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统治中心。,
2,第二个时期(公元前221——公元937年),是北京地区从封建统一国家的东北军事重镇,交通贸易枢纽到北部地区的多民族大城市时期。这个时期内,又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的燕地蓟城阶段,时间是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这一阶段秦、汉(西汉、东汉)两朝政府在北京地区设置郡(国)、州、县等行政机构,北京成为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贸易枢纽。
二、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幽州蓟城阶段,时间是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往往是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盘踞中心,又常常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基地。
三、隋及唐前期的幽州阶段,时间是从公元581年至755年,这一阶段隋唐两代政府大力营建这一地区,使幽州成为统一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部地区的多民族大城市。
四、唐后期及五代时期的幽州阶段,时间是从公元755年至937年。这一阶段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封建王朝丧失了对幽州的控制,使这里成为了藩镇割据的中心。
3,第三个时期(公元938——公元1949年),是北京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逐渐上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期。这个时期内,可分为七个阶段:
一、辽代的南京(又称燕京),时间是从公元938至公元1122年。这一阶段燕京是辽代的陪都,是契丹人与汉人融合、凝聚的中心。
二、北宋的燕山府,时间是从公元1123年至公元1125年,这一阶段燕山府是北京政府的北方边郡,但中维持了不到三年就又归于金人之手。
三、金代的中都,时间是从公元1126年至公元1215年。这一阶段中都是金朝的皇都,是中国北半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元代的大都,时间是从公元1215年至公元1368年,这一阶段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五、明代的北平、北京,时间是从公元1318年至公元1644年,这一阶段北京是明代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六、清代的京师,时间是从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这一阶段的京师是清朝的首都,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全国统治中心。
七、民国时期的北京、北平,时间是从公元1912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北京先为民国首都,
1928年6月以后,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南京“国民政府”。,
4,第四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以上四个时期十五个阶段基本囊括了北京从古至今的历史概貌。这其中第四个时期由于以后开设的“当代北京”要讲到,所以本课就不再涉及。前三个时期中,以第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原因很显然,因为自辽以来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职能作用都远非前两个时期所能比。因此,也是重点部分。
北京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初始接触,甚至给人以纷繁驳杂之感。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总结起来,北京历史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总体上讲,北京的历史特点,离不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总体规律。但由于它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得它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非常连贯,地位不断递升。由此又造成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和区域特点非常鲜明。如我前面介绍的,北京从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开始,到距今20万年~10万年的“新洞人”,再到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新石器时期,又有东胡林人,上宅遗址和雪山文化。这些不同阶段文化的连绵不断,反映了人类在北京地区发源、成长、演进的连续过程。进入阶段社会,北京又由方国中心,到北京重镇,最后逐渐上升为陪都,北半个中国的都城,一直到全国的政治中心,这种既久远又连贯,而且持续递升的历史特点,在我国其他古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
(二)、北京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大融合、大交汇之地,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交接地带。这造成北京文化的丰富多彩,又造成北京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北京处在我国南北两大文化区——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交接地带。各民族长期在这里交融、汇合,所以这里民族矛盾、民族斗争表现的十分突出。由此,一方面造成这一地区战争特点多,而且大多是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在战或和之日,也正是各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时。当然在南北文化的撞击过程中,尤其是辽、金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族军事力量强大,南进的政治目的明确,但其经济方式相对落后,使得北京在政治、军事地位上不断上升,而经济发展却常常出现短期倒退,社会发展也呈现复杂性。
(三)、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和北方民族较之后期中原政权封闭性小,使北京文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内容丰富、斑斓多彩、吸收力强、开放性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原来的文化层次较低,使北京文化又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在中后期趋向肤浅。北京整个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与中后期的粗放、肤浅;文化上的开放、宽容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特色,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一特点与中原其地方古都(如西安、洛阳)也有很大区别。
(四)北京中后期政治、军事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它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极不相称。北京在历史上从来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它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又造成极大的经济需要。这使得它对全国的经济依赖性极大。这种突出的矛盾,也使得北京无论在经济生活、城市建设、交通水利、人口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形成不同一般中原古都的特殊需要和布局。如:
北京与周围城镇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城镇担负着军事防御、经济补给等不同任务,于是在北京周围形成一个“首都圈”,与北京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存共长的整体。这一特点在中原其他古都周围并不明显。
城市空间特征是城市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北京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空间位置上的过渡性及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政治与文化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作为国都的北京,其空间区位与其它都城相比,既不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也不是位置适中或靠近经济发达的地区,粮食的供给一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北京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多方位的衔接性而成为首都的首选区位。同时,还应注意到,对北京空间格局的认识应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北京与中原文化间的关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边缘和门户的含义及其对北京城市的发展的意义。
首先,北京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亦或是北京地处汉族文化的边缘而承担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下的门户作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宽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抗拒;而游牧民族的粗狂和质朴。也为兼收并容的汉族文化所赏识。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北京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
其次,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矛盾。中国的少数民族虽然众多,自古就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称。
再者,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不仅是政治矛盾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间的差异。
最后,北京的边缘与门户作用,在当代北京城市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依然重要。中国东部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处于世界核心区的边缘,同时又处于中国的核心区,而北京作为首都,依据其城市发展的空间区位优势,仍将处于城市发展的前沿。
从空间演变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城市体系。个人认为,自秦汉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狱开发强度的提高,频海地区社会经济逐渐发达,因此,区域城市体系的格局呈现由山前向频海延伸的过程。区域的空间布局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城市区域体系的发展过程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因此,2005年1月被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建立郊区新城为核心的内容,以快速轨道交通为导向,实现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协调发展,‘‘构建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再谈谈北京的建筑的发展:北京建筑的特点
历史悠久 千年古都
北京先70人万年前穴居在西南郊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近年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发掘出#万余年前古人类遗迹,在门头沟东胡林村清水河畔的台地上发掘出距今2万年左右的墓葬,证明此时北京先人已从山洞穴居进入河谷和平原地带生活。
北京迄今考古发掘出最早的建筑遗址为距今6000余年的平谷北埝头村10座残存房址,平面呈椭圆形,周边有木柱穴,内有夯土痕迹和朽木灰,为半地穴房屋。
北京最早建城于西周初年燕国,距今已)3000余年,位于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现仍保存古城墙、殉葬墓、车马坑等,今建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00多年中北京一直为北方军事重镇。公元)年,辽太宗将当时的幽州(今北京)定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位于右安门西玉林小区的金中都南城垣下水关遗址,今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大都基本建成,今存北城垣和西城垣北端的土城已建为遗址公园。明清北京城建成后,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北京从辽代作为陪都建成燕京已有千年,从金代建成中都作为帝都已有很多年。建筑遗产丰富技术进步显著北京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建筑,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罕见。北京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有:长城、明清故宫、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明清皇家陵寝。北京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保存至今最早的为大葆台西汉墓的地下墓室,地上建筑最早为建于西晋的潭柘寺。构造多采用抬梁式,昆明湖西北大船坞跨 (。重要建筑外檐采用斗拱,兼有结构和装饰功能。北京古代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地下陵墓(如明十三陵)、塔(如辽天宁寺塔)、城墙、古崖居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如皇史宬、钟楼、斋宫)等。
北京近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砖(石)墙、柱和木屋架、木楼板、木楼梯承重,外墙用磨砖对缝、砖雕、砖拱等;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交民民巷使馆建筑群、北京大学红楼、清华学堂等。钢筋混凝土技术于,"世纪初传入北京,形成砖混结构和内框架、框架;其代表为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饭店中楼等。
2000年以来,北京当代建筑迅猛发展。,学习苏联和东欧建筑科学技术,走上了建筑工业化道路,自力更生,完成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和一大批工业、民用建筑;一些领域已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十年动乱扩大了差距,从1977年代中期开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完成较大规模住房、教科文卫建筑、旅游饭店、办公商业服务建筑以及亚运会场馆等建设;近年来,建筑向高大精深和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
代住宅四合院是北京古代遗存庭院式住宅的代表,采用传统木构架双坡瓦屋面,典型
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东西厢房和与正房相对的南房(倒座),以房屋后墙及院墙围成封闭的宅院。较大的宅院沿主轴线布置成“一正两厢”多进院;更大的宅院则有几个多进院并列,并附有花园。现存的传统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
北京典型四合院住宅和胡同示意图。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四六条崇礼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四合院建筑群有三条中轴线分成三路三进院落,北为花园。西城区郭沫若故居、东城区府学胡同等一批有保存价值的四合院,分别列为全国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景山东街、什刹海沿岸等处,拆除旧房,建成一些新四合院,布局和外观基本不变,但功能提高,材料设备更新。20世纪初,北京建成一批以!层砖木结构为主的西式住宅。例如位于东单东北的北极阁三条协和医学院南院住宅区为地下层、地上为单元式住宅,屋顶设有通风窗;清华园内照澜院等联排平房住宅,每户各有小院。
当然,在北京也能看到高楼耸立。这也是当代建筑的一个显著标志。
2008年的奥运会上鸟巢的这个建筑可谓是让国人骄傲,让外国人赞美。这也代表着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
Ⅶ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轨道运营里程大幅增加,2011年北京市又调整修订了2010至2020年轨道交通
解:(1) 228,图(略); (2)1000千米; (3)82.75千米。 |
Ⅷ 上海地铁和北京地铁发展历史
关于这两个城市的地铁发展历史,可参考网络
上海地铁:网页链接
北京地铁:网页链接
另外,北京地铁单一2元早已成为历史,目前北京地铁也是按照里程收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