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组成以及车站设计的原则包括哪些(两问分两段回答),多股道城市轨道交通

发布时间:2025-07-29 23:35:16

A. 在铁路网站上看到的“2台6线”是什么意思

2个站台,6根股道。2个站台一般有3根股道是到发线(靠着站台,供旅客上下),也可能是2根或4根。其他股道有正线、侧线等。

B. 地铁的车厢是怎么弄到地下去的

地铁并不是所谓的全部都在地下,如维修、保养设施都在地上,也就是说地铁可以开回到地面答。
地铁,即"地下铁路"的简称,狭义上专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但广义上,由于许多此类的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可能也会有地面化的路段存在,因此通常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
从专业角度讲,轻轨和地铁的区别,并非是在天上和地下,而在于其轨重和最大断面客流:轨重每米60公斤以下、每小时客流量1.5万至3万人次的叫轻轨;轨重每米60公斤以上,每小时客流量3万至6万人次的叫地铁。

C. 城市轨道交通,股道有效长怎么确定的我说的是城轨

各站点间的路程相加总长。

D.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组成以及车站设计的原则包括哪些(两问分两段回答)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由车站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它附属建筑物组成。

而大型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则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1、车站大厅及广场,是乘客、游客和商人聚集的地方;

2、售票大厅,为乘客出售列车客票;

3、站台,直接供乘客乘降车使用;

4、旅客不能到达的地方,如车站办公室、仓库、维修设施及铁路股道等。

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原则:

1、车站应根据车站型式、客流大小、票制与管理方式,确定车站布局和规模。

2、车站应根据线路敷设方式,结合周边环境、地下管线、地形条件设置,控制车站体量。地下站或
高架站应减少层数,敞开式站台应设风雨棚,有利乘客乘降和出入。

3、换乘车站应做好规划设计,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50m,换乘时间不宜大于5min,并结合工程实施
条件,选择便捷的换乘方式,换乘通道应满足正常通过和紧急疏散能力。

4、换乘车站在工程实施中,属近期建设的车站,其换乘节点的土建工程宜一次建成,统一利用两站 地下空间和设备资源共享。属远期建设的车站,宜作预留换乘条件和后期施工条件。

5、站台上应设有足够数量的出站通道、楼梯和自动扶梯,并保证下车乘客至就近通道或楼梯口的
最大距离不得超过50m,并在下一次列车到达前,已撤离站台。

6、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应根据各系统工艺和相互接口联系要求,进行综合协调、合理布置。地
面和高架车站的设备用房,应因地制宜、灵活布置,有条件的地方可与邻近建筑物合建。

7、地下车站站台与站厅公共区应划分防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

8、车站的楼梯(含自动扶梯)、检票口、出入口通道的通过能力均应按超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及各
口部的不均衡系数计算确定。

并且应满足在高峰小时发生事故灾害时的紧急疏散,能在6min的目标时间内,将一列进站列车所载的乘客(按远期高峰时段的进站客流断面流量计)及站台上候车人员全部撤离站台。

9、车站的站厅应进行客流流线组织设计,出入口、检票口、楼梯口布置应符合客流组织路线,并有
一定缓冲距离,确保进出站客流路线通畅。

10、当采用全封闭式自动售检票方式时,车站站厅应分设付费区和非付费区。非付费区面积应大于
付费区,付费区的面积应紧凑。

11、非付费区的面积应满足客流流动和有关设备安装的要求;位于出入口的站厅区域是进出站客
流交叉流动的集散区(检票机或楼梯栏杆的外侧),其区域范围宜保持16~20m的纵向空间。

12、售票机前应留有不小于2m的排队空间。在出站检票机内侧应留有4~5m的滞留聚集空间。

13、车站的站台、站厅、楼梯、通道和出入口,应设置无障碍服务设施。

(4)多股道城市轨道交通扩展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设计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六章 车站建筑与结构工程

第五十三条 车站站台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站台宜以岛式和侧式为基本形式,在一条线上宜一致,或分段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二、站台宽度应满足乘降区宽度以及楼梯、自动扶梯和立柱的总宽度要求。

三、站台高度应比车辆地板面低50~100mm,并根据车辆、车门类型分析选定。

四、站台边缘与静止车辆(车门处)之间的安全间隙,直线站台宜为80~100mm。曲线站台应不大于180mm。

五、在站台边缘应加设安全警示线。若设置半高屏蔽门局部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应在初期安装定
位。

六、站台屏蔽门(或护栏)及附加设施,均不得侵入车辆限界,并应留有25mm的安全间隙。

七、站台长度应满足远期列车停靠和乘降要求。

E.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组成是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由车站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它附属建筑物组成。
而大型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则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1、车站大厅及广场,是乘客、游客和商人聚集的地方;
2、售票大厅,为乘客出售列车客票;
3、站台,直接供乘客乘降车使用;
4、旅客不能到达的地方,如车站办公室、仓库、维修设施及铁路股道等。

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组成有哪些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由车站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它附属建筑物组成。

而大型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则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1、车站大厅及广场,是乘客、游客和商人聚集的地方;

2、售票大厅,为乘客出售列车客票;

3、站台,直接供乘客乘降车使用;

4、旅客不能到达的地方,如车站办公室、仓库、维修设施及铁路股道等。

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原则:

1、车站应根据车站型式、客流大小、票制与管理方式,确定车站布局和规模。

2、车站应根据线路敷设方式,结合周边环境、地下管线、地形条件设置,控制车站体量。地下站或高架站应减少层数,敞开式站台应设风雨棚,有利乘客乘降和出入。

3、换乘车站应做好规划设计,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50m,换乘时间不宜大于5min,并结合工程实施条件,选择便捷的换乘方式,换乘通道应满足正常通过和紧急疏散能力。

4、换乘车站在工程实施中,属近期建设的车站,其换乘节点的土建工程宜一次建成,统一利用两站 地下空间和设备资源共享。属远期建设的车站,宜作预留换乘条件和后期施工条件。

5、站台上应设有足够数量的出站通道、楼梯和自动扶梯,并保证下车乘客至就近通道或楼梯口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50m,并在下一次列车到达前,已撤离站台。

6、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应根据各系统工艺和相互接口联系要求,进行综合协调、合理布置。地面和高架车站的设备用房,应因地制宜、灵活布置,有条件的地方可与邻近建筑物合建。

7、地下车站站台与站厅公共区应划分防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

8、车站的楼梯(含自动扶梯)、检票口、出入口通道的通过能力均应按超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及各口部的不均衡系数计算确定。

并且应满足在高峰小时发生事故灾害时的紧急疏散,能在6min的目标时间内,将一列进站列车所载的乘客(按远期高峰时段的进站客流断面流量计)及站台上候车人员全部撤离站台。

9、车站的站厅应进行客流流线组织设计,出入口、检票口、楼梯口布置应符合客流组织路线,并有一定缓冲距离,确保进出站客流路线通畅。

10、当采用全封闭式自动售检票方式时,车站站厅应分设付费区和非付费区。非付费区面积应大于付费区,付费区的面积应紧凑。

11、非付费区的面积应满足客流流动和有关设备安装的要求;位于出入口的站厅区域是进出站客流交叉流动的集散区(检票机或楼梯栏杆的外侧),其区域范围宜保持16~20m的纵向空间。

12、售票机前应留有不小于2m的排队空间。在出站检票机内侧应留有4~5m的滞留聚集空间。

13、车站的站台、站厅、楼梯、通道和出入口,应设置无障碍服务设施。

(6)多股道城市轨道交通扩展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设计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六章 车站建筑与结构工程

第五十三条 车站站台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站台宜以岛式和侧式为基本形式,在一条线上宜一致,或分段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二、站台宽度应满足乘降区宽度以及楼梯、自动扶梯和立柱的总宽度要求。

三、站台高度应比车辆地板面低50~100mm,并根据车辆、车门类型分析选定。

四、站台边缘与静止车辆(车门处)之间的安全间隙,直线站台宜为80~100mm。曲线站台应不大于180mm。

五、在站台边缘应加设安全警示线。若设置半高屏蔽门局部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应在初期安装定位。

六、站台屏蔽门(或护栏)及附加设施,均不得侵入车辆限界,并应留有25mm的安全间隙。

七、站台长度应满足远期列车停靠和乘降要求。

G. 武汉站有轻轨或地铁直到武昌站吗要多长时间

有地铁四号线可以从武汉站直达武昌站,四号线路线是下图那根绿色的线就是四号线地铁路线,大概坐20分钟四号线地铁就可以到。

(7)多股道城市轨道交通扩展阅读:

1、武汉站(Wuhan Railway Station)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座客运特等站,其票面车站代码为武C,是亚洲最大铁路枢纽站 ,与武昌站、汉口站等车站及线路共同构成“米”字型的武汉铁路枢纽。武汉站是中国第一个上部大型建筑与下部桥梁共同作用的新型结构火车站,实现了高速铁路、地铁、公路三者的无缝衔接。

2004年8月,武汉站选址敲定杨春湖。2006年9月28日,武汉站及其城市综合配套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12月26日,武汉站正式启用。2017年8月,武汉站开启“刷脸进站”模式。

截至2009年12月,武汉站总建筑面积370860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114602平方米,站前高架人行平台13324平方米,无站台柱雨棚143664平方米,地面层人行通道60650平方米,地面层停车场38620平方米。

2、武昌站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的东南端,隶属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武汉三大特等站之一,是武汉铁路枢纽规划中“四主两辅”客站布局的“四主”之一。

武昌站始于1917年3月建成运营的通湘门车站;1936年迁至宾阳门,并于12月建成武昌总站;1950年8月,武昌总站改称武昌南站;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贯穿,武昌新站建成,又名武昌客车站;1975年7月,武昌客车站改为武昌车站,即武昌站;1981—1982年,武昌站进行了第二次站场扩建;2006年5月8日,武昌站进行站房改造扩建;2008年,改造后的武昌站投入使用。

2007年12月,经改造扩建的武昌站建筑面积达到4.9万平方米,最多可同时容纳8000人;设有9座站台。截至2012年8月,武昌站车站面积为19350平方米;站场设有股道11条,其中正线2条,站线9条。

3、地铁是铁路运输的一种形式,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即“地下铁道”或“地下铁”(Subway、tube、underground)的简称;许多此类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并考量建造及营运成本,可能会在城市中心以外地区转成地面或高架路段。地铁是涵盖了城市地区各种地下与地上的路权专有、高密度、高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Metro)。

H. '虹桥机场和火车站为什么要建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没有故事。是为了交通便捷和更好的发挥服务功能。

2005年3月7日上海市领导提出于虹桥机场西侧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的构想,2005年5月14日铁道部、上海市领导会议,确定原规划七宝铁路客站北移,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并正式开始启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工作。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建设上的一大创新,它包括将航空、高速铁路、磁悬浮、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在一起,不管是汇集的交通方式的数量还是规模,在国际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交通本身,更体现在服务功能上:一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需要;三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四是适应现代化交通发展的战略需要;五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需要。

(8)多股道城市轨道交通扩展阅读: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规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机场。在既有的虹桥机场跑道的西侧建设第二跑道及辅助航站楼,整个机场用地约占7.47平方公里,规划旅客吞吐量为3000万人次/年(日均为8万人次)。2020年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规模约为4000万人次/年(日均为12万人次)。

2.铁路客站。站场规模按照30股道设计,站场占地约43公顷,保留现状铁路外环线作为货运通道的功能,实行客货分流。铁路设施用地(包括站场与线路)约90公顷。高速铁路客运规模为年发送量达6000万人次旅客,日均16万人次。

3.长途巴士客站。布局于铁路客站与机场之间,发车能力为800班次/日,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500万人次,日均2.5万人次,高峰日达3.6万人次/日,占地约9公顷。

4.磁悬浮客站。布局于铁路客站东侧,按照10线8站台的规模设计,站台长度按照280米考虑,站台范围内车站宽度约为135米。

5.轨道交通。规划引入4条轨道交通:即2号线、10号线、17号线、原17号线及低速磁浮线和机场快速线,形成“4+2”的六线汇聚布局。规划轨道交通停车场用地约60公顷。

I.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的线路沿革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分东西两段,正线全长18.25公里,其中西段工程从宗关至吴家山,长11.26公里设汉西一路站、古田四路站、古田三路站、古田二路站、古田一路站、舵落口站、竹叶海站、额头湾站、五环大道站、东吴大道站10座车站;东段工程由黄埔路至堤角,长6.99公里,设头道街站、二七路站、徐州新村站、丹水池站、新荣站、堤角站6座车站。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合用控制中心,并在古田新建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1座,在古田二路和二七路设主变电站。工程采用与1号线一期工程相同的标准与制式。工程采用采用B型车,4辆编组,设计最高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系统设计最大运输能力2.85万人次/小时。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长18,7公里,由原一期工程(黄浦路一宗关)分别向东西两头延伸。西段从宗关到东西湖区的东吴大道,东段从黄浦路到堤角。二期通车后,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达28.8公里。武汉地铁集团介绍,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列车采用全自动驾驶功能,听从计算机指挥,可以无人驾驶;出发或遇相交轨道时,列车会自动选择方向;行驶中,列车按运营时刻表自动控制加减速,准点抵达各站;遇紧急情况,列车紧急刹车停在安全距离内;进站“定点”停车,自动对准站台划定的旅客上车线;跑到终点,列车自动折返。
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15个站点全部配建有公厕,男女分设有2—3个蹲位;每个站点都设计了自行车棚,车位总数达2000个,市民可方便地骑自行车到地铁站换乘。
此外,一期只有盲道和无障碍坡道,二期则在每个站增加了残疾人使用的垂直升降电梯,直达站台;二期有13个站点设计有广场或绿化节点,位于进出站口或站点过街天桥的上桥处;二期车辆是“鼓肚子”造型,坐车人感觉更宽敞;车轮上增由Ⅱ了防震装置,乘坐感觉更平稳,车辆之间的车钩设计了缓冲装置,遇突然刹车可将撞击的“副作用”减到最小;车轮上的吸音设计可以降噪9分贝,夜间行驶安静。
据悉,试运营期间,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将安排上线列车18列,行车间距6分钟,运能9500人/小时,能满足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的需要。年内,还将增加上线列车数量,行车间距缩短到5分钟。 轨道交通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于2014年5月28日开通,汉口北延长线全线为高架线路,全长5.72公里,设滕子岗站、滠口新城站、汉口北站3座高架车站,平均站间距为1845米。该延长线起于堤角站,上跨张公堤,沿解放大道下延线北行,随后线路向北延伸,先后跨过朱家河和三环线,最终抵达位于汉口北大道北侧的汉口北终点站。从堤角站出发,抵达滕子岗站和滠口新城站,站与站之间仅需1分钟的路程。从滠口新城站驶往终点站、轻轨最大站汉口北站,这两站相隔3400余米,约5分钟路程,全程仅需10分钟。
汉口北工程在原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新建的3座车站雨棚进行了人性化设计处理。滕子岗、滠口新城站台雨棚沿用1号线曲线倒三角形空间钢管桁架结构;而汉口北站台雨棚则采用四角锥网架结构,该结构使站台显得更加通透敞亮,给乘客带来舒适感。
1号线从东吴大道至堤角站单程运行时间58分钟,汉口北延长线开通后,1号线正线将长达34.57公里,初步估算,从东吴大道至汉口北全程耗时70余分钟。
汉口北站后,巨龙大道北侧将新增停车场1处,位于武汉市堤角~汉口北地方铁路工程终点的东北端,为地面式停车场,面积86557.47㎡,合129.8亩,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楼、停车列检库、工程车库、月检库、材料库、洗车库、变电所、污水处理站等建筑,房屋建筑总面积约17913㎡。停车场设出入场线与正线连接,出入场线最小曲线半径为200m,最大线路纵坡为28‰,出入段线长870m,双线,全高架,跨越泵站河,进入停车场场区后逐渐落地。停车场设有停车列检库(14股道)、月检库(2股道)、工程车库(1股道)、洗车库(1股道)。
初期,轨道交通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与轨道交通1号线采用贯通运营方式,将通过大小交路(汉口北至东吴大道为大交路,堤角至东吴大道为小交路)方式进行运营。后期随着汉口北的客流增加,地铁运营公司会调整行车模式,采取东吴大道至汉口北的大圈跑的方式行车。
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的开通试运营,将使1号线延伸至黄陂区汉口北大市场,并将吴家山开发区、汉口中心区、堤角后湖大型居住区及快速发展的汉口北联系起来,真正形成一条贯穿汉口东西方向的骨架线路,也是衔接汉口北地区与城市中心区的一条重要客运交通走廊。该工程的开通试运营将进一步改善汉口北地区出行状况,推进汉口北市场群建设,增强武汉商贸辐射力,促进武汉商贸业发展,同时也将对武汉市拓展城市空间、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东山线
根据2010~2020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建的轨道交通1号线增加吴家山到东山支线(即武汉轨道交通23号线),设舵落口站- 走马岭站- 东山站- 毛陈站-孝感东站,远期预留新墩、荷包湖、设站条件。武汉轨道交通23号线(东山线)属武汉新城轨道交通,从吴家山沿107国道到孝南东山镇并延伸到孝感东。 2011年12月,武汉地铁集团完成了地铁1号线东西湖径河延长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给省发改委,但由于该项目不在国家批复的《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7)》之列,省发改委没有受理。
2014年3月,《武汉市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专家来汉召开现场评估会。会议决定,原则同意1号线径河延伸线(金山大道~径河)等10条线(段)纳入本轮建设规划。
2015年3月,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5年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5】1367号文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本轮建设规划包括1号线延伸工程。
1 号线径河延伸线工程线路全长3.97km,均为高架线,共设3 座车站。在径河北侧设径河停车场一处。工程不设主变电所,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在东吴大道~泾河段就近引入2 回10kV电源向新建的3 座高架车站和径河停车场供电。工程采用 B 型车4 辆编组,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工程采用 DC750V 接触轨下部受电。
径河延伸线的3个车站分别为金山大道站、啤砖路站及径河站,均为三层高架车站,有效站台长度为80m。各车站均采用半开敞式站台,站厅、公共区不设空调。站务用房设空调。
设计推荐简支单箱梁作为高架区间的主要上部结构型式。一般地段简支梁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法,跨越径河简支梁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法。全线还是以菱形墩为主,均用于双线线间距小于等于 4.0m 处。根据线路在道路平面上的位置、立墩的需要部分墩设为门式刚架墩、T 墩。
轨距:1435mm。
钢轨:正线、折返线采用 60kg/m 钢轨,停车场线路采用50kg/m 钢轨。
扣件:WJ-2 型扣件,弹条I 型扣件和检查坑扣件。
道床:正线推荐采用支承块承轨台式混凝土整体道床,停车场采用碎石道床。
道岔:正线、辅助线采用60kg/m 钢轨9 号单开道岔及交叉渡线,停车场线采用
50kg/m 钢轨7 号道岔及交叉渡线。
径河停车场用地位于径河以北,东流港以东,1 号线西延线终点站径河站北侧,呈南北向尽端式布置,由运用库、洗车库、办公生活房屋及辅助生产房屋组成。运用库布置于场址北端,由工程车库、月检库、停车列检库及辅跨、预留停车列检库组成。洗车库平行并列布置于入场线以东,采用往复式布置,洗车作业效率较高。综合办公楼(含停车场及综合维修办公、工区、司机公寓、食堂、浴室、给水加压站等)、污水处理站、牵引变电所等布置于咽喉区西侧主出入口附近。停车场内设有环行运输道路和消防道路,与各个生产区域及办公区域相连,设置两个出入口与场外规划道路相连通,保证消防通道要求。其中主出口位于西侧,次出口位于场址北端,分别与规划道路相接。停车场总占地 9.93 ha,房屋建筑总面积约19687 ㎡。径河停车场承担开行 33 对/h 运营条件下车辆的运用、停放、列检及周月检工作,配属车辆的月检以上工作由古田车辆段承担。并设置综合维修工区,承担部分线路的建构筑物、设备系统的维修工作。停车列检库(近/远期):10/18 列位;月检库(近/远期):2/2 列位。洗车线及洗车库:洗车工艺设置成“八”字往复式布局,在洗车线前后分别设置了牵出线。设置 1 线工程车库一座,有效长>80m。工程施工工期为 30 个月。

上一篇:青岛地铁3号线具体站点,青岛乐客城地铁站 下一篇:东山口站C出口(地铁1号线)到广州窖口汽车站怎么走,东山口地铁站c出口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