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口火车站出来到汉口租界区应该怎么走,汉口租界最近的地铁站
发布时间:2025-07-27 14:44:15
1. 汉口租界的俄租界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俄、法两国以迫使日本归还我辽东半岛有功,.向清政府要求在汉口版共同择定权一个地区,建立它们的租界。俄、法两国商定:俄占这一地区的三分之二,法占这一地区的三分之一。分别与清政府订约。它们共同择定的地区是:从今合作路(与英租界相接,当时叫界限路)至一无路,共长288丈,也是从江边到今中山大道。俄占三分之二,为192丈,从今合作路至车站路东段(原为法租界的威尔逊路)。但今洞庭街以内,俄租界只到黄破路稍下一线。所以整个俄租界的乎面图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L。面积为414亩6分5厘,年缴地丁漕米银83两4分2厘。 俄国领事馆设在今湖北省电影公司院内(其下为美国领事馆)。俄国人也在今中山大道外侧修筑一道围墙,上与英租界围墙相接,下至今黄陂坡路与黄兴路之间。1923年,中苏协议告成时,苏联政府将俄租界归还我国。我国设立第二特别区。
2. 汉口租界的介绍
汉口租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方列强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遗留专的历史建筑。汉口租属界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依次为: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汉口滨江一线总长1088丈,总面积为2804亩4分。这一带至今还矗立着各国风格的旧式楼房。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称,后铁路运输发展,水陆并运,因处于我国南北中间位置,与其他省市联系方便。
3. 汉口租界的旅游景点
大智门火车站、美国抄海军青年会、德明袭饭店、俄国东正教堂、民众乐园、花楼街。 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后,紧邻租界的地区商业兴盛,茶肆、酒楼、杂货铺、金号银楼林立。这条街上多半是砖木结构的楼房,屋檐和梁柱上涂绘彩色花饰,并将门窗雕镂成古香古色的图案,被称作花楼,这条街也就称为花楼街。和武昌的胭脂路一样,花街楼在武汉经常被传为脂粉之地,实则并无关联。
4. 从汉口火车站出来到汉口租界区应该怎么走
公交线路:轨道交通2号线 → 526路,全程约8.4公里
1、从汉口火车站内乘坐轨容道交通2号线,经过5站, 到达循礼门站
2、步行约220米,到达京汉大道地铁循礼门站
3、乘坐526路,经过3站, 到达胜利街兰陵路站
4、步行约390米,到达五国租界区
5. 汉口英租界的历史沿革
甲午战争前,汉口英租界是汉口唯一的租界。甲午战争结束后的3年间,德国、俄国、法国和日本都在汉口新开辟了租界。于是英国也提出拓展租界的要求。由于新辟的汉口俄租界紧邻英租界的下游,汉口英租界只能向西北方纵深处拓展。1898年,湖北按察使瞿廷韶与英国驻汉口领事霍必澜签订了《英国汉口新增租地条款》,规定汉口英租界向西北方扩展到距离汉口城垣只有5丈的地方,新增面积337亩,总面积增加到795亩。
汉口英租界的西北界限距离汉口城垣有5丈,留下5丈官地作为供中外人民自由行走的道路,但是由英租界工部局修建,并设置巡捕、路灯,加以管理。不久,英租界工部局在进入这条道路的各个入口装置铁门,可以随意开关。此后,英租界工部局又得到“地皮大王”刘歆生的同意,在英租界西南边界外侧修建了一条马路,命名为歆生路,随即也派设巡捕,向道路两侧(包括华界一侧在内)的居民征收捐税,同时在通往华界的3个街口——花楼街、黄陂街(又名前花楼街)、居巷(交通巷)也设置了铁闸门。歆生路作为在英租界工部局管理下的中英交界道路,不久就发展成武汉最繁盛的商业街(英租界收回后改名为江汉路)。 1926年底至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工人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开展起来。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壮举,是中国近百年反帝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南后,英国调遣军舰和水兵到长沙、岳州帮助吴佩孚抵抗北伐军;9月5日,英国军舰炮击万县县城,制造了千余家民房店铺被毁,死伤千人的万县惨案;……英帝国主义的种种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1926年12月26日,汉口各界群众20余万人,在李立三的领导下,在汉口济生三马路举行反英大会。会议明确提出反对干涉中国独立的英帝国主义,发表通电,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立即收回租界。
1927年1月1日至3日,武汉各界群众为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1月3日下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在汉口英租界附近的江汉关钟楼旁讲演。全副武装的英军水兵冲出租界,扑向手无寸铁的听讲群众,当场刺死一人,打伤30多人,制造了汉口“一三”惨案。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在汉口召开。得知惨案后,主持大会的李立三、刘少奇立即领导全体代表声讨英帝国主义的暴行,并于当晚发表《为反对英水兵惨杀同胞通电》提出请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等六项要求和实行抵制英货、封锁英租界等五项办法。 英帝国主义的暴行激起了长期郁积在武汉人民心里的熊熊怒火。1月4日,湖北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省学生联合会等200多个团体的500多名代表举行武汉工农商学各界联席会议,根据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所提要求和办法,提出了请国民政府向英国领事馆提出严重抗议、由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实行抵制英货、封锁英租界等八项决议。1月5日,武汉举行罢工、罢市、罢课。下午,在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和组织下,在汉口济生三马路召开了30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群众高喊着“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等口号,向英租界挺进。工人纠察队员率先冲进租界,随后,群众冲进英租界,愤怒的群众登上楼顶,扯下英国旗,占领了租界。租界内的英国官员和巡捕、水兵逃往江边的英国军舰。汉口英租界被爱国群众控制。
武汉国民政府支持群众收回英租界的正义要求,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并决定由外交部长陈友仁主持对英交涉。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反帝运动,英国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在2月19日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在汉口的租界交还中国。3月1日,汉口英租界工部局解散,3月15日,中国政府成立了汉口第三特别区,直属于国民政府外交部管辖。
6. 汉口租界的德租界
德国在俄、法商国的前一年,以迫使日本归还我辽东半岛为借口,而在汉口设立租界版。它要求在权英租界以下,但不与英租界毗连。具体范围在今一元路以下(今武汉市人民政府大院内为其领事馆所在地),至六合路与陈怀民路之间一线,东南抵长江边,西北至中山大道,占地600亩。年缴地下漕银121两3钱2分。当时沿德租界西北一线,堤黄陂、孝感等地商贩、工匠集聚之地,逐渐繁荣起来,常受德国殖民主义者骚扰。清政府在百姓的要求下设警自卫,同时由陈景堂出资,沿德租界西北侧建造房屋,形成街道,命名为华景街(华字表示这里是中国人管理的地方,景字是业主名字中间的一个字)。
此后又有韩永清出资筹建一条街,仿此命名,这就是今天公安路与三阳路之间的华清街。辛亥革命以后,在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这里曾发生大 火,德国领事想趁火打劫,要求越界筑墙,扩展租界,遭到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对,未能得逞。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 我国于1917年与德绝交,并拒绝荷兰公使为其代管,当即收 回德租界,成立第一特别区,设特区管理局。
7. 汉口租界的比租界
除了抄上述五国租界,还有一个比利时人在日租界附近私购土地问题。1897年,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了修筑《芦(沟桥)汉铁路借款合同》。比利时人乘修路购地之机,私自在分金炉一带(今分金街附近)购买民地,从日租界以北至刘家庙(今江岸车站附近)沿江,约有600亩,并在沿江修筑堤岸。次年,比利时以为修路人员修建住房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了设立比租界的要求。
经过十年交涉,才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湖北官钱局筹款81.8万多两白银把全部土地赎回。
8. 汉口租界的日租界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日本强在汉口 设立租界。专原定范围是上接德租界(今六合路与陈怀民属路之间一线),下至燮昌小路(今郝梦龄路),东起江边,西至平和街(今中山大道),占地面积约为247亩半。条约上虽规定了每亩地下银和漕米数,但无丈量地亩总数,更无数银总数,不过是画饼。八年后,日将租界向北扩展150丈,到今刘家棋路与麻阳街(邻近黄浦路)之间一线,新增面积375.25亩,合计总数达622.75亩。日本领事馆设在今张自忠路与山海关路之间的滨江饭店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宣布收回日租界,由汉口市政府直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