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的站点设置,轨道交通站点如何设置
发布时间:2025-07-25 22:56:40
⑴ 南通轨道交通一号线设置了哪些站点
平潮站、南通西站、集成村站、惠民路站、永福路站、永兴大道站、长平路站内、越江路站、人民容西路站、环西文化广场站、环城东路站、濠南路站、青年路站、虹桥路站、洪江路西站、世纪大道站、园林路站、南通大学站、太平路站、中央路站、小海站、宏兴路站、能达商务区站、振兴路站、和兴路站、江韵路站、江山路西站、江港路站、苏通科技产业园、江海港村
⑵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站点设置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25.739公里,全线共设24个车站,4节编组,全部为地下车站。整条线路西起天平山脚下的木渎,东至金鸡湖东的钟南街,横跨苏州4个区。一班车跑完全程需要54分钟。
木渎站:位于竹园路与金山路路口地下的木渎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是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起始站。
金枫路站:位于竹园路与金枫路路口地下的金枫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汾湖路站:位于竹园路与汾湖路交叉路口西侧,苏州外国语学校北侧的汾湖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玉山路站(玉山公园):位于长江路西侧,长江路南北向布置于玉山公园绿地下的玉山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苏州乐园站:位于苏州乐园大门东侧,平行于长江路,北至金山路的苏州乐园站是1号线、3号线的换乘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1号线站台层,地下三层为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站台层。
塔园路站(张澄桥):位于塔园路与邓蔚路交叉路口地下的塔园路站,东北角为美之苑小区,其余三个角均为绿地,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滨河路站(孙武子桥):位于滨河路与邓蔚路交叉路口地下的滨河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西环路站(三元社区):位于干将西路与西环路交叉路口地下的西环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桐泾北路站(彩香):位于干将西路与桐泾北路交叉路口地下的桐泾北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广济南路站(菱塘浜):位于广济路与干将路丁字型交叉路口地下的广济南路站,为地下三层侧岛式车站。广济南路站为1号线、2号线间的换乘车站,地下二层为1号线站台层,地下三层为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站台层。
养育巷站:位于养育巷西侧的干将西路干将河下方的养育巷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乐桥站:位于人民路与干将路十字交叉路口地下的乐桥站,是1号线、4号线的换乘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站厅层,地下二层为4号线站台层和1号线站厅,地下三层为1号线站台层。
临顿路站(双塔):位于临顿路,干将东路交叉路口的干将河下。
相门站:位于干将东路与仓街的交叉口,沿干将东路东西向布置。
东环路站(新苏桥):位于干将东路、中新路与东环路交叉路口处,沿干将东路东西向布置,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
中央公园站:设于中新路与星明街的丁字路口西侧,沿中新路布设,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星海广场站:设于星海街与苏华路交叉路口地下。
东方之门站:位于金鸡湖西岸、城市新地标--东方之门下方。
文化博览中心站:位于玲珑街与观枫街交叉路口地下,车站主体沿玲珑街布设,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
时代广场站:位于翠园路与华池街交叉口下,毗邻圆融时代广场。
星湖街站(歌晨桥):位于翠园路与星湖街交叉口,沿翠园路设于交叉路口下,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
南施街站(霞蔚桥):位于翠园路与南施街的交叉口下,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
星塘街站(星塘公交中心):设于翠园路与星塘街交叉口,沿翠园路东西向设于交叉路口下。
钟南街站(钟南桥):位于翠园路与钟南街的交叉口下,为1号线东段折返站。
⑶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的站点设置
路线起终城市西北部的宝山顾村公园站,途经宝山、普陀、长宁、徐汇、闵行5个行政区,止于城市西南部的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共设30站,拥有10座转车站。具体如图
⑷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的站点设置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设置车站编号 车站名称 英文名称 月台类型敷设方式转乘线路 所在地 101 朝天门 Chaotianmen 分离式月台地面+架空渝中区 102 小什字 Xiaoshizi 岛式月台地下6号线 103 较场口 Jiaochangkou 2号线 104 七星岗 Qixinggang 10号线(规划)105 两路口 Lianglukou 3号线 106 鹅岭 Eling 107 大坪 Daping 2号线 108 石油路 Shiyoulu 109 歇台子 Xietaizi 5号线(在建)
5号线支线(规划) 九龙坡区 110 石桥铺 Shiqiaopu 5号线(在建)111 高庙村 Gaomiaocun 沙坪坝区 112 马家岩 Majiayan 113 小龙坎 Xiaolongkan 9号线(在建)114 沙坪坝 Shapingba 环线(在建)、9号线(在建)115 杨公桥 Yanggongqiao 116 烈士墓 Lieshimu 117 磁器口 Ciqikou 侧式月台架空118 石井坡 Shijingpo 119 双碑 Shuangbei 岛式月台15号线(规划)120 赖家桥 Laijiaqiao 121 微电园 Weidianyuan 侧式月台7号线(规划)122 陈家桥 Chenjiaqiao 17号线(规划)123 大学城 Daxuecheng 13号线(规划)124尖顶坡Jiandingpo125璧山Bishan规划中璧山区注:粗体为在建项目。
⑸ 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间距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距离较短、运输速度有限,所以规划设计的车站间距比较小,一般在5千米以下,以“每街一站”为主。
⑹ 请你对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工作提供1~2条合理化、具可行性的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条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线路要想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就必须有很大的客流量,其吸引能力取决于车站所在地区居民的出行强度和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程度。前一部分客流在线路规划与设计中已做了充分的估计,而后一部分客流是通过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衔接与协调争取得来。因此,研究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协调,是保证足够客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1]。它能减少出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缩短人们出行时间,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并保证客运交通的高效率,也能更好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
本文在换乘客流预测的基础上,对与市内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2换乘客流预测
2.1预测的意义和目的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科学预测城市各目标年限轨道交通线路的断面流量、站点乘降量以及站间OD、平均运距等反映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特征的指标。其中,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客流量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换乘客流量是指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旅客集散量及相应总和,它随着交通状况、路网建设、不同交通方式的竞争而呈现出动态性变化。这种动态性变化,不仅影响着轨道交通枢纽的分布布局,而且影响着枢纽的内部空间布局。轨道交通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间以及线路间的换乘量是确定轨道交通枢纽规模、功能与布局的主要依据。因此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预测对研究轨道交通的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2.2预测的手段和方法
近几年来,对公交客流预测的方法己经研究了很多,但是专门对一个公共交通枢纽的客流量进行预测还很少有人研究。公共交通枢纽客流量预测可以仿照公交客流预测方法。
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公交客流预测模型主要是非集聚模型,同时也可适用于公共交通枢纽客流量的预测。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就是罗吉特模型[2](LogitModel)。它是以出行者个人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效用理论、出行效用最大化理论为研究基础。其基本方程式如下:
式中,Vin为个人n对选择肢i的效用函数;Jn为选择肢的集合。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流量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预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流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内换乘旅客的交通方式罗吉特模型,就可以得到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客流量。
3轨道交通衔接换乘问题的研究
3.1衔接规划的原则
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规划主要从城市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方便性、合理性、政策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 逐步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客车、小汽车、出租车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新运输网络,以满足城市现代化运输需求。
(2) 根据轨道交通站点交通功能和服务范围,确定站点地面交通衔接的主要方式和配置形式。
(3) 根据站点人流集散量和换乘模式,确定交通方式规模和布局安排。
3.2与常规公交的衔接[3]
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换乘设施主要有以下4种衔接模式。
模式一: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公共汽车的到达与出发站都直接靠近列车出发站台旁,从公共汽车到列车的换乘乘客只要穿过列车站台。该形式确保有一个方向换乘条件很好,而且步行距离很短,适合于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较大的情况。这种模式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运用都不广泛。
模式二: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使公共汽车到达站和轨道交通出发站同处一侧站台,而公共汽车出发站与轨道交通到达站同处另一侧站台。该形式使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共用站台,两个方向都有很好的换乘条件。这种模式中换乘步行距离最短,是“车走人不走”的最好体现,方便公交线路的组织和其他交通流的集散,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常用。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土地规划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此种模式在我国没有得到普及,导致轨道交通的效益一直不乐观。
模式三:公共汽车直接在道路旁边停靠,通过人行设施与轨道车站相连。该形式往往适合于轨道线路和道路平行的情况,但容易出现公交进出车站与其它道路交通相互干扰的情况。在我国较为常见,上海明珠线和北京一号线都采用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行量的增多,这种模式的缺点会越来越明显,会使交通拥挤,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在以后的规划与建设时应考虑用模式二或四。
模式四:在交通繁忙的轨道交通枢纽,入站的公共汽车很多,可采用多个站台的方式。为保证换乘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乘客就近换车,可将公交的进站停靠站台设计在通道入口前,每个公交站台都应该与轨道交通站台以通道(需要时建自动扶梯)相连。另外,当常规公交从主要干道进入换乘站时,最好能够提供常规公交优先通行的专用道或专用标志,以减少其进出换乘站的时间延误。
3.3停车换乘
停车换乘设施指的是该设施布置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供小汽车出行者长时间停放小汽车、换乘轨道交通进入中心区。在北美和欧洲,驻车换乘(ParkandRide)系统已形成交通战略和停车场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小轿车从郊区行至市区边缘,靠近轨道交通停放,即在停车换乘站停放。
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影响,并没有广泛的采用这一做法。有的在城市周围一些大的客流集散点做些预留,以便为今后小汽车的换乘提供条件。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私家车的数量正逐步上升,因此,私人小轿车与轨道交通的换乘是否协调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土地利用紧张这一特点。这种存车换乘P(Park)+R(Railtransportation)系统应主要布设在市区边缘轨道交通与公路交通的结合点上,该结合点需要具备良好的停车条件,便于轨道交通走廊和汽车走廊的接驳合并。
同时在停车换乘设施的规划设计中还应注意枢纽必须能提供足够规模的停车泊位,满足停车换乘的需求。
3.4与自行车换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因此,轨道交通与自行车的衔接同样十分重要。
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来源一般在距离车站500~2000m的范围内,因此对自行车交通网络的设计应采取“鼓励近距离、限制远距离”的原则,并减少其对干道的冲击。市区尤其是市中心的车站, 由于路面空间和停放空间的不足,不宜采用自行车直接与之换乘的方式;在用地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采用集中或分散的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自行车停车场。对于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新发展区和城乡结合部,应设置一定规模的自行车专用停车场,以扩大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和层次。
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许多人缩短了自行车的出行距离,转而骑车至轨道交通车站,然后换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到达目的地。北京地铁一、二期的客流调查充分证实了这一点[4]。因此,在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一需求。
3.5与出租车的换乘
出租车交通,从道路效率和交通安全的角度考虑,应该实现人流和车流的分离。但不能完全割裂乘客和出租车的联系,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出租车交通运营取决于行人和车辆的适度接触,出租车需要在良好的道路条件下覆盖大面积的区域拉客;行人需要能够随时随地的、方便的搭乘出租车。因此,出租车的发展要求出租车交通流和人行系统的必要的重叠交叉。
枢纽的出租车换乘设施,在道路空间外,通过设置的出租车站,提供集中实现出租车和乘客之间供需关系的场所,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乘客搭乘出租车的需求;为出租车进出道路系统提供缓冲的区域;实现交通功能转换,完成乘客在不同交通方式和出租车之间的换乘。枢纽出租车换乘设施的主要组成要素为:下客区域,等车区,上客区域。
在我国,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的实现出租车和乘客的有效衔接,既满足出租车乘客的需求,又尽可能的减少出租汽车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建立合理的路外出租车换乘系统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办法。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保证换乘协调的目的就是达到“无缝接驳”和“即时换乘”,尽可能的缩短换乘时间,方便广大乘客的出行,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因此不断研究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与配合,以便充分发挥其运营效益,对方便乘客出行、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⑺ 南通轨道交通一号线的站点设置
平潮站、南通西站、集成村站、惠民路站、永福路站、永兴大道站、长平路站、越江路站、人民内西路站、环西容文化广场站、环城东路站、濠南路站、青年路站、虹桥路站、洪江路西站、世纪大道站、园林路站、南通大学站、太平路站、中央路站、小海站、宏兴路站、能达商务区站、振兴路站、和兴路站、江韵路站、江山路西站、江港路站、苏通科技产业园、江海港村
⑻ 《深圳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命名规则》具体是怎么规定的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交通建设都十分的重视,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地铁建设。就在月18日深圳地铁10号线开通,其中有一站被命名为“华为”,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有不少网友质疑是否可以用企业名称作为公共交通站点的站名呢?
一、地铁命名的规定根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印发的《深圳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命名规则》规定中提到,轨道交通站点专名用词,不应使用商业设施、企业、商业住宅区名称。与此同时,《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也规定,不以企业、商业设施名称为道路、桥梁、轨道站点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华为”这个站名明显就不符合规定,那么为什么当时会被批准呢?
⑼ 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的站点设置
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共设置车站22座,全部为地下站。
站点:西山矿务局→西铭路→客运西站→铁12局→省技校→下元→理工大→桃园路→大南门(换乘站)→柳巷→五一广场→太原火车站→朝阳街→双塔公园→南内环东街→东太堡→长风东街→学府街东口→太原南站→中心街→龙城大街东站。据悉1号线会增设西中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