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2月24日起恢复正常运营站点抽样检测为阴性,地铁站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发布时间:2025-07-27 06:50:06
『壹』 如果要进行地铁环境监测,需要监测哪些因素尽量相信,尽量多!!!谢谢啊!!!
空气质量 噪声 潮湿度 地面
『贰』 二氧化碳传感器怎么用于监测地铁环境中的CO2浓度
在车站回风室内安装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站内二氧化碳的浓内度。在车站里,由于人的容呼吸,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增加,当二氧化碳浓度处于较大值时,当前车站空气质量就对乘客健康产生了威胁。所以,运营人员可根据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上来的数据,对车站公共区的工况进行及时调整,以保证车站良好的空气质量
『叁』 广州地铁2月24日起恢复正常运营,站点抽样检测为阴性
根据此前广州地铁公布的疫情期间的运营部署,2月24日起,线网各线路将执行日常工作日、周六日时刻表。
2月21日,广州市疾控中心疫情监测组市场暗访和外环境监测小组前往岗顶地铁枢纽及其周边公共区域包括石牌村(城乡接合部)、百佳超级市场进行监测采样,工作人员仔细对岗顶地铁站内设施及车厢内环境;石牌村内餐饮店和水果店桌椅物表、工作台、收款台、计量秤表面、饮料自选柜物表,出租屋门把手、门锁、公用洗手间、淋浴间物表;百佳超级市场购物推车/购物篮把手、自助付款机和人工收银台物表、销售货柜及冷藏冰箱物表等共计200余处外环境进行涂抹采样,经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肆』 影响地铁车站安全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影响地抄铁车站安全的环境包括:
车站内部的运营环境,比如影响地铁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地铁系统的政治,文化环境,员工作业环境,站台、站厅、隧道灯区域的照明、噪声、湿度、温度。
也包括车站所处的外界环境,如水灾、雨雪极端天气、地震、地质灾害等。
环境对安全的影响无处不在,这样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分析,利用管理手段,优化可控的内部环境,适应不可控的外部大环境,创造保障运营安全的良好条件,降低车站的安全风险。
『伍』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地铁地下车站的环境特点
C和D会减小空气流速。流体在经过狭窄通道的时候,流速会增加,压强减小,在经过宽阔通道的时候流速会减小压强会增加。
『陆』 从北京西站到环境监测总站怎么坐地铁
公交线路:地铁袭7号线 → 地铁5号线,全程约26.3公里
1、从北京西站乘坐地铁7号线,经过8站, 到达磁器口站
2、步行约150米,换乘地铁5号线
3、乘坐地铁5号线,经过14站, 到达立水桥南站
4、步行约560米,到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柒』 地铁里的空气有多脏
一、地铁里的空气有多脏
英国《每日邮报》刊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最新调查研究发现,在室内外各种环境中,地铁里空气最脏。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每立方米的PM2.5浓度达到64微克;其次为在路上开车,数值是33;再往下依次为:步行去商场和操场,数值为31;高峰期在路上骑自行车是26;在隧道中开车数值为21;在厨房中做饭是19。相对来说,花园和无油烟的家里空气质量最好,PM2.5数值均不超过1。
2009年《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中显示,上海测试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ug/m3、293ug/m3和372ug/m3,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ug/m3,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相对于地铁外来说,地铁内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铁车站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只能通过车站出入口和有限的隧道风井来进行。当早晚高峰人口密度增大,出现人挨人情况时,通风效果变得更差,让人无法忍受。而且,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人们一举一动间,每分钟可产生500万个小颗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喷嚏的飞沫、衣服上的纤维、鞋底的扬尘等,随时都可被人们吸入都体内。
同时,地铁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二、污染空气可致命
虽然地铁内部有经过统一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包括对地面、座位和扶手等的清洗。可是,这样的消毒是远远不够的,地铁运行时,扶手、拉手、座位上的细菌等微生物时刻被来来往往的乘客交换着,仅仅是在车库里面消毒不足以阻止微生物的传播。
瑞典医学教授哈恩•卡尔森在瑞典《科学日报》上发表论文称,地铁系统中的空气成分与地面上的差别很大,地铁空气中含好多种有害微粒,它们能够破坏人体的DNA结构,可透入包括肺、脑、肝、肾在内的主要人体器官,比汽车尾气对乘客健康置成的伤害还要大。这些有害微粒并非长期都存在于地铁中,通常状况下春天有害微粒浓度最高,而冬天则最低。
卡尔森教授经过对斯德哥尔摩地铁空气的研究了解,由于长期坐地铁吸入大量碳、沥青、铁和其他小颗粒污染物质,导致瑞典每年有5000多人过早地死亡。经过研究得出论断,在地铁的空气中含有一种铁微粒对身体DNA破坏最大,当这些铁微粒进入人体器官后就会在人体细胞中形成一种自由基,它不仅会危害人体的遗传机制,而且还会增强患癌症的几率。一些有害物质微粒还会诱发各类炎症。而这种微粒主要是由车轮与轨道摩擦产生的。
三、地铁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1、地铁车辆为保证车体气密性及车内装饰和节能的要求,在车内使用了大量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这些材料会直接向车厢内释放出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内的多种化学污染物;
2、地铁车辆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
3、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地铁车辆内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4、地铁站系统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污染物和其他因素产生的污染物会通过地铁车辆空调的新风口和地铁车辆门的频繁开闭进入地铁车辆的车厢。
通过以上四种途径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醛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OrganicCompounds)和空气微生物、二氧化碳(CO2)、可吸入性微粒(IP,InhalableParticulate)。
四、如何减小地铁空气带来的危害
1、地铁进站时戴上口罩
PM2.5目前被认为是危害最大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即便是健康人群,长时间处在污染环境中,也会使身体出现各种慢性病变。经常乘坐地铁的人,可以选择佩戴专业的防护口罩,比如N90、N95等系列,除了可以阻挡PM2.5颗粒外,也可以过滤细菌等微生物。为了最大限度地躲避车轮和轨道摩擦产生的污染颗粒物,在地铁进站和出站时,尽可能离站台远一些。
2、勤洗手
每次坐完地铁都要洗手,而且洗手的时候不能只用清水,要用肥皂、洗手液或者消毒液。洗手时要格外注意指间的缝隙,指甲沟等地方。胃肠道疾病很多是以手为媒介传染的,在坐地铁的时候,拿钱买票,抓电梯扶手或者车厢内拉手的时候都有可能接触到大肠杆菌这些病菌。
3、加强检查监督
有关部门应重视地铁环境,比如定期更换地铁空调滤芯、滤网;实时监测并告知公众地铁里的PM2.5数值;卫生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等。
4、使用环保材料,合理布置排风口
减少有害物的产生,是改善地铁空气的有效措施。吸烟的烟气、建筑材料挥发的甲醛等都是常见污染源。因此,地铁禁烟,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有利于保证地铁站内的空气质量。另外,通风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地铁中的空气质量,地铁建设中应合理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比如,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高的区域;送风口应尽量接近顾客,并且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积聚等。
『捌』 地铁环境控制的主要特点
地铁地下线路是一座狭长的地下建筑,除各站出入口和通风道口与大气沟通以外,可以内认为地铁基本容上是与大气隔绝的。由于列车运行、设备运转和乘客等会散发出大量热量,使得地铁环境具有如下特点:列车运行时产生活塞效应,易干扰车站的气流组织,若不能合理利用,影响车站的负荷;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被带入车站;地层具有蓄热作用,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地铁系统内部的温度会逐年升高;当发生火灾事故时,将导致环境恶化,不易救援。
『玖』 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中央级控制方式一般包括哪几种
公共区通风抄空调,俗袭称大系统,承担调节公共区的温度和湿度,以向乘客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承担紧急和灾害状态下的通风、换气和排烟的功能,确保乘客的人身安全。主要监控的都是些风机、风扇空调什么的。
2.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俗称小系统,主要承担办公用房和设备用房等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以向轨道交通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给设备提合适的运行环境;主要监控的东西跟上面一样,主要就是房间的使用范围不同而已。
『拾』 地铁站突发危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对于危险度的计算要同时考虑:(1)受害程度或损失大小,即严重度;(2)造成某种损失或损害的难易程度,损害发生的难易性一般用某种损害发生的概率大小来描述。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表示危险度:危险度(R)=频率(P) ×严重性(S)
根据国内外地铁事故发生情况的分析,确定了危险度取值标准,详见表2-1、表2-2。
通过对国内外地铁危险因素危险度分析可知,地铁火灾事故的危险度最高,恐怖袭击次之,这两项危险度远高于其他种类。
特别是火灾,由于地铁的特殊建筑结构,地铁空间相对封闭,加之出入口少,一旦发生火灾,安全疏散困难。其次,地铁火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成浓烟和热气浪,同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这十分不利于人员疏散。第三,地铁火灾由于发生在地下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火灾时的浓烟和停电造成能见度低,灭火和救援工作进行困难,加上通信系统容易瘫痪。
地铁运营系统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地铁事故的分析研究,可将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因素归为以下四类:人为因素、系统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因素。
人为因素:
由于乘客和工作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或者疏忽大意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发生事故后,地铁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不当也会使事故后果进一步扩大。导致地铁事故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
① 火灾:乘客违章携带危险品上车,乘车时常违章吸烟且烟蒂处置不当。另外,恐怖袭击、人为纵火、爆炸等都是引发火灾的原因。
② 相撞事故:处于高速移动状态的列车,伴随着高风险,一旦瞬间的设备异常或人员违章操作,可能造成撞车危险。
③ 拥挤:车站内乘客密度过大,超出了各种设备的设计负荷;在大客流的情况下,站台一般十分拥挤,乘客被挤下轨道的事故时有发生。
④ 不慎落入和故意跳入轨道:长期以来,因人员跳入地铁轨道,造成地铁列车延误的事件屡次发生,短的1-2min,长则3-5min。而地铁列车一旦受到影响,不能正点行驶,势必影响全局,就需全线进行调整。不仅影响当时列车上的乘客,而且使整条线路甚至其他轨道交通线路上的乘客都可能被延误,造成事故或打乱列车运营时间。
⑤ 恐怖袭击:针对地铁的恐怖袭击威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5]:a、爆炸活动;b、生化及放射性恐怖袭击;c、纵火。此外,恐怖分子也可能利用地铁安全措施不完善、阻塞轨道制造混乱等手段发动突然袭击。
⑥ 地铁中毒和窒息危险:地铁发生火灾后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如果通风设施故障,可能造成中毒和窒息的危险。人为恐怖袭击可能使用的有害气体也能造成中毒和窒息。另外,在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洁时,清洁剂泄漏也有导致中毒事故发生的可能。
⑦ 机械伤害:乘客手扶车门、上下车时机选择不当或地铁列车设备故障都可能发生车门夹人等机械伤害。
系统因素:
地铁一般都是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由于设备的状态不良等原因造成的事故也是非常多见的。一般来说,设备因素主要有车辆因素、轨道因素、供电因素和信号系统因素等。
① 火灾:地铁车辆、供电设备、机电设备内存在的大量电气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导致地铁火灾事故;车站、列车内的建筑装饰材料、广告牌等为可燃材料,遇火可能会发生火灾危险。
② 地铁列车脱轨:线路设计或铺设不合格,道岔伤损、轨枕伤损、道床伤损、接触轨伤损、钢轨锻炼等均可能导致列车脱轨;列车超速、列车走行部件发生故障,可能导致列车脱轨;地铁轨道周边物体侵入运营线路,如电缆伪装门堕落、抹灰层脱落和异物侵限,也可能引起列车损坏、列车倾覆、列车脱轨等重大、特大安全事故。
③ 供电停止:地铁列车、线路设备等存在老化或不良现象,这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停电。
④ 触电伤害:地铁电动车辆、地铁变电所、配电室、电缆、三轨以及风机、水泵等设备由于设备缺陷、设计不周、防护不当等技术原因可能导致触电伤害。
管理因素
对员工业务进修学习督促不严、安全教育不够,员工危机意识淡薄,常会引起可避免事故,如调度错误,供电停止,信号系统不畅。此类事故往往是由于工作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理不当而使得事故进一步扩大,地铁公司应该加强员工的基本能力训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社会因素
地铁车站及地铁列车是人流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爆炸、毒气、火灾等突发事件,将造成群死群伤或重大损失,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地铁接连不断地发生爆炸、毒气、火灾等社会灾难。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铁系统在火灾、列车脱轨/相撞、恐怖袭击、停电、机械故障、信号控制、拥挤踩踏、地震、水灾等方面发生的事故分类统计,得出火灾是威胁地铁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列车脱轨相撞、恐怖袭击的结论。
运用危险度的计算公示,参考危险度取值标准,对各类地铁事故危险度进行了分级。通过分级得知地铁火灾事故的危险度最高,恐怖袭击次之,这两项危险度远高于其他种类。